中国宁波网记者杨蕊嘉
10月8日,距离杭州第19届亚运会闭幕式还有几个小时,媒体村里依然很热闹,但和往日不同的是,很多同行不再轻装上阵,拉着行李,准备开始收尾工作。
半个月的时间, 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仿佛就是眨眼的功夫。
汪顺、全红婵、余依婷、张雨霏……一些我可能之前根本不会有任何交集的明星运动员,这几天就站在离我仅有几十厘米的地方,真实地和我来了场对话。
在这“漫长”且“短暂”的十几天里,很多时间我和大家一样,是在电视的屏幕里收看比赛的,各个场馆的混采区是我最长呆的地方,为了能有个采访C位,提前两三个小时的等待成了家常便饭,当然也发生了很多好玩有趣的幕后采访花絮。
试着把“明星”当朋友
我永远记得第一天采访汪顺的时候,我的心跳有多快。
我站在了混采区最前面的位置,在心里不停排练一会要采访的问题。但在见到本人的那一刻,所有的问题好像突然消失了。他被无数记者围绕着,我的声音颤抖而细微,唯一说出来的话语句不通,语意不明。
但是好在照顾家乡媒体,他简单地冲着镜头问了声好,让我有了素材向后方小伙伴交差。
传素材的时候,我余光扫到了另一位记者,他拍着汪顺的肩膀,像朋友般和他侃侃而谈。
汪顺强大的气场变得柔和,之后我敢于直视他的眼睛,跟他聊更家常更接地气的话题。
把选手当朋友,试着聊聊朋友间的话题,在赛后采访余依婷时,我无意发现她的指甲很特别,就顺势问了一嘴:“我看到你做了指甲,可以展示给我们看看吗?”。余依婷很自然地向镜头展示着,还说了句很棒的话:“我虽然做的是银边,但我照样拿金牌!”
同样的,我还记得王昶羽毛球双打的赛后采访结束,摄像杨辉老师调侃说,好像我和王昶的说话方式像认识很多年一样,我当时回答:“我们就采过两次,可能是因为我不把他当‘明星’吧。”
让选手在众多问题当中选择我
相信很多记者在前几天刷到过来自新华社的一篇推送《采访全红婵——记者最大的挑战》,里面那个第一场双人十米跳台里“唯一有机会提问的记者”就是我。
全红婵很红,采访她的人即使有名额限制,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可想而知,从全妹的视角来看,回答问题本就是件难事,听清问题再正确回答更是难上加难。
我是如何成为那个幸运儿的,我想问题很重要。当时很多记者追着全红婵和陈芋汐问“比赛感受怎么样”“获得金牌什么想法”,但我当时的问题却是:“比赛前的‘炸鱼’是你们放松的方式吗?”
这个问题相比感受,她们更了解,更容易回答。在俩人对视之后,陈芋汐回答:“这是比赛前我们用到三米台,以脚入水的方式进行的训练,并不是‘炸鱼’”。
对于全红婵而言,她不太会聊太多的感受,选择一个她了解且大家关心的问题,成功率更高。
于是在第二次混采的时候,我大声地问她:“比赛难还是采访难”,虽然有点好笑,但是连着好几天,我的声音不约而同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平台上。
或许我可以替网友问问题
在混采区,平面媒体在混采区是最不占优势的,因为选手在走到我们这边之前已经是接受过好几次的采访。常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有着标准答案的答卷。
但我发现在社交平台上,大家对于比赛感受类的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反而唠家常式的对话更容易引起讨论。
于是,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对要采访的选手进行“地毯式”了解:刷遍他的社交账号,查阅网友对他的评论……就比如,汪顺除了他本身的热度很高,他的父亲、邻居同样也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于是我就试探性问了汪顺他爸爸要请邻居吃饭的事,汪顺的回应也很接地气:“我不知道这件事,他又豪言壮志了”,就这个简单的回答,就在宁波晚报的抖音号有着近17.8万的点赞量。
采访余依婷之前我也是正好刷到了网友对她的评价——新晋的泳池女神,就直接问了她本人的看法。依婷本人也是非常可爱地回应:“我自己觉得一般,我是纯正中国人,没有什么混血,顶多这个村混那个村的。”网友也是被她的“谦虚”惊到,在浙江省政府办公室官方账号“美丽浙江”的抖音账号上,这个问题的点赞量达到了85.4万。
这次亚运会,让我一个几乎没有什么采访经验的年轻记者,一下子成长了不少,面对采访对象更专注,更松弛。希望未来会有更多属于我们年轻人的战场。
总结经验,收拾行囊,准备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