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白水
救火会,也称水龙会、水龙局,是现在消防队的前身。但老底子的救火会与现在的消防队相比较,完全是另一番情形。
镇海最早的救火会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后不久创办的十七房水龙局。十七房就是现在澥浦镇十七房村。
十七房水龙局的创办时间是既早又奇。从全国范围来说,创办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救火会,是属于很早的了,如江苏高淳水龙局。宁波城内的第一个救火会,即永安救火会,创办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会址在当时的城东大道头,即现在的江厦桥西堍附近。镇海第二个救火会,是团桥集镇的久安救火会,它创办于清咸丰八年(1858)。然而,位于镇海北部海边一隅澥浦集镇的十七房水龙局却比它们早了两百二三十年。
奇怪的是,在这两百二三十年不算短的时间里,宁波、镇海竟没有创办过一个救火会;或者创办了,竟没有一个记载下来,似乎变成了救火会创办的空白期。与此相反,在镇海,当第二个救火会创办后,其辖区内的其它地方却纷纷仿效,增办起了一大批救火会。据不完全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九十年不到的时间里,镇海城乡先后创办了四十多个救火会。这与此前两百二三十年空白期的反差之大,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还是让人感到惊奇的。
我国救火组织,自古至今经历了官办——民办——民办官办并存——官办(公办)的转变过程。大约从南宋初开始,军队承担了救火职责,那时的救火组织是属于官办的。从元朝开始,救火职责由军队转移到了民间,由保甲长出面动员当地合适的士绅来组建救火组织,担任救火指挥,这种救火组织无疑是属于民办的。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到民国时期,救火组织是民办和官办两种形式并存,官办救火组织跟着民办救火会逐步建立起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救火职责落实到公安系统,公办消防队逐步壮大,替代了民办救火会。
所谓的民办、官办,简单地说就是看经费的来源。经费若直接来于民间自发的募捐集资则为民办,若直接取于国家的税收及政府发起的募捐集资则为官办。宁波永安救火会是由安徽商人和鄞邑绅士等人共同创办;镇海十七房水龙局,是由十七房郑氏族人郑文瑞从温州购来救火泵,用于家乡的灭火救灾而创办起来的。这些都是典型的民办救火会。
浙江的官办救火组织,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试办警察机构时,才规定警察承担火警救护。此规定一出,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警察消防队。其中,杭州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保甲总局改组成警察总局时,在警察总局下面设了个消防队。宁波是在民国五年(1916),由保安警察队第三分队专司消防职责。镇海的官办救火组织是镇海消防局,它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隶属公安保卫团,救火队员都由拿津贴的团丁兼任;日常经费初为“官绅分投募捐”,次年改为“抽收三成警捐”;从人事归属到资金来源,都显示出官办的性质。
镇海这四十多个救火会,除了镇海消防局的性质为官办和城区另外创办于光绪年间(1875—1908)的七个水龙局性质不明外,其余三十几个救火会都由民间自发捐资创办起来的。这里说的城区,相当于现在的招宝山街道。这里说的自发捐资,主要有独资、合资、独资与合资相互承接这三种形式。
独资创办的救火会有八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六家。这六家是十七房水龙局和创办于光绪八年(1882)的洪家村永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十五年(1889)的贵驷集镇保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叶家村叶氏水龙会、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的庄市集镇西祠救火会、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的澥浦集镇永安水龙局。这些救火会的经费,分别由郑氏、洪氏、刘氏、叶氏、庄氏、蒉氏家族独立承担。这“六氏”都是离乡赴外经商而富裕起来的家族,特别是郑氏、洪氏、叶氏还是宁波帮的先驱,商界的巨擘。这里说到的洪家村和叶家村,分别是现在骆驼街道尚志村和庄市街道钟包村的自然村。
合资创办的救火会有十多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创办于光绪十年(1884)的庄市集镇的镇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徐家堰集镇的咸安水龙会、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万嘉桥集镇的万安救火会、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的庄市集镇的至安救火会、创办于民国早期的憩桥村的憩安救火会及清水浦村的永安救火局等。这些救火会都是由当地坤商富户发起募捐和商户、居民、村民捐钱捐物出力创办起来的。其中,至安救火会的发起和募捐者就是庄市名医庄可法先生;清水浦村永安救火会的资金,主要来于本村恒丰、三和、三茂、阜丰四家商铺的捐款。这里提到的徐家堰、万嘉桥是现在庄市街道万市徐村的自然村,憩桥是贵驷街道民联村的自然村,清水浦村隶属蛟川街道。在民办救火会的募捐集资中,各家各户尽己努力,多的有上千银圆,少的有几块、几角、几分。
由独资与合资相互承接的救火会也有靠十家。其中,创办于咸丰八年(1858)的团桥集镇的久安救火会南局,先由乡坤徐氏捐资创办,民国后又由众商铺集资续办。创办于光绪年间(1875—1908)的清水湖村的安靖救火会,先由“村民张荛珍爷爷”和“中大房张公”相继购置三套救火设备,再由村民集资建造库房。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的老周村的平安水龙会,其经费由村民集资捐助,不足部分则由周氏义庄独资垫补。创办于民国初的下河村救火会,是在“有钱的村人出资购买水龙”后,再由村里组织人力承办。团桥村、清水湖村及下河村,现在分别隶属骆驼街道及敬德村;老周村现属蛟川街道迎周村。
镇海是宁波帮的发源地,有众多工商业者和工商业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提高。在这些富起来的工商业者中,不乏有好善乐施、反哺桑梓之士。他们在家乡开展公益事业、创办救火会中,带了头、出了钱。
镇海的救火会,是分布在城区、集镇、村落这三类地方。其中,有八个救火会在城区,十五个救火会在长石桥、骆驼桥、贵驷桥、万嘉桥、团桥、庄市、澥浦、徐家堰、沙河这九个集镇,其余十七八个救火会分别在各个村落。这个分布从地域上来看是疏密不均衡的。一个城区和九个集镇竟有二十三个救火会,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而还有二百七十多个村落所有的救火会却不足二十个,不到总数的一半。造成这种不均衡,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人居密集有关。在城区和集镇,商铺、民宅鳞次栉比,人居密集度高于分散的村落。在那里,稍有一点火烛疏忽,便会火烧连营。因此,居民们的防火意识特别强烈,对创办救火会的愿望更为迫切。事实也正是如此,民国二十六年(1937)庄市街上的同泰当店失火,因有救火会的及时出手,才没有殃及附近商铺。二是与居民结构有关。居住城区和集镇的居民,从事工商业的较多,他们相对见多识广一点,社会活动能力强一点,家庭经济收入高一点,搞募捐集资、创办救火会也容易一点,往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绅商发起,其他居民就会响应跟上。
镇海的救火会,也有长有短、有分有合。庄市的镇安水龙局,只运行二十五年,到宣统元年(1909)就结束了,好在有至安救火会接替。十七房水龙局经过清朝到了民国初,还在增购新的救火设备,此时这个水龙局已运行了两百九十多年。 团桥久安救火会创办后,因内部发生意见分歧,约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拆分为南、北两局。拆分后,南、北两局同感人力、物力分散之苦,便有合并之意。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南、北两局又重新归并,成立了团桥消防联合会。这个团桥消防联合会的经费仍由民间劝募而来。
救火会的设备主要有库房、救火泵及辅助设施这三大块。
库房或称会址。镇海救火会的库房主要有自备和借用两种。自备库房有十多家。十七房水龙局库房原址“在十七房街上中段一间平房内,门面题写了‘十七房水龙局’”的字样。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库房原址是在“贯通街北街南”的永兴桥南首。庄市镇安水龙局库房原址,即为现在“庄市街河北015号和017号两家紧挨着的理发店”。叶氏水龙会库房的原址就在叶氏义庄内,叶氏义庄现为庄市街道芳辰路60号,对外开放。万嘉桥“街的西北罗家港边有一处救火会房屋”,这房屋便是万安救火会的原址,起先在那里还立有《万安救火会记事碑》,此碑现在哪里,不得而知。庄市至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在庄市街河北岸止所门头大屋旁边。团桥久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就在团桥旧址向北沿街,过港塘桥十几步就到”。这个库房后来经过改建,“美轮美奂,焕然一新”,成为团桥消防联合会的会址。
在自备库房中,还有三个救火会专门新建了库房。安靖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清水湖村街河南岸的春晖亭东侧,憩安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憩桥北堍西侧。这两幢库房都是青砖蓝瓦,中西合璧,别具一格。更为庆幸的是这两幢库房历经百年,幸存至今,已成为镇海救火会难得的历史见证,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地标风景。澥浦永安水龙局也专门新建了库房,但没有找到这库房的原址、式样等的记载。
借用的库房多是一些庙宇、祠堂、亭子等。洪家村的永安水龙局借用村里法喜庵的一个小殿,该庵门朝大路,进出方便,庵旁还有一座邮亭,可作救火队员的集合和休息之用。庄市西祠救火会是借用庄氏西祠堂。庄氏是庄市的第一大族,建有东、西两座祠堂,西祠坐落在庄市街后中央漕头,建于明朝中期,为砖木结构,几年前“尚存一些围墙与墙脚”。清水浦村的永安救火局是借用村里前江神庙。清水浦村已于上两年拆迁,不知前江神庙还在否。城区有七个水龙局借用庙宇及亭子作库房。在南门外的咸安、静安和永安三个水龙局,分别借用了张老相公庙和龙王宫。在小南门外的咸宁水龙局借用了练子道头亭子。在小西门外的西郊水龙局借用了小关王庙。在中山路的南安水龙局借用了二圣庙。在西街的西安水龙局借用了玄坛庙英烈殿,这个库房直至1982年西街拓宽改造时才被拆除。
救火泵是救火会的核心设备。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有喷火的火龙和喷水的水龙之分。火龙若作恶喷火,祸害百姓,百姓切望水龙前来喷水灭火,拯救灾民。因此,民间就将这种既能喷水灭火,又能把水如神龙腾空射向高空的救火泵称为水龙,并由此引伸称救火会为水龙会,或水龙局。
水龙从其结构上分,有人力和机械两种。镇海救火会购置这两种水龙都始于十七房水龙局。该局在创办时就购置了两台人力水龙,一台是“用一根粗大弯杠揿动活塞出水”,另一台是“用横单推拉活塞出水”。这种以人为动力的水龙在操作中是很费力的。人力水龙在操作中,会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咯咯龙”。十七房水龙局又在民国初,率先购置了一台机械水龙。机械水龙是以燃油为动力的,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机器龙”,或“马达龙”。“马达龙”相比“咯咯龙”既省力省时,又水压高、水量大,灭火效果更为显著。
水龙因其制造国不同,又有国产与进口之分,民间称进口水龙为“洋龙”。中国进口水龙最初是从日本开始的,待上海开埠后才有从欧美进口的。镇海救火会第一个进口“咯咯龙”的是叶氏水龙会在创办时购置的。那时,叶氏在上海滩被称为“五金大王”,大量代销欧美进口的“洋龙”,并于1890年直接向美国厂家定制“洋龙”到国内专卖。所以,叶氏水龙会进口“咯咯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台进口“咯咯龙”现在放于叶氏义庄展厅,供人参观。
镇海第一个进口“马达龙”的是庄市至安救火会。该会在民国三年(1914),通过旅沪宁波帮庄市人的帮助,花约4000枚银圆的巨资购置了一台进口“马达龙”。这台以烧柴油为动力的“马达龙”,其直径和高均为一米左右,还带有压力装置的聚水大圆桶,确实较为先进。
继此以后,憩安救火会于民国早期购置了美国制造的“洋龙”。老周村平安水龙会和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分别于民国十五年(1926)和二十四年(1935)更新换代购置了新的“洋龙”。其中,咸安水龙会购置的是意大利“马达龙”,该台“马达龙”现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二楼。这种普遍购置“洋龙”的现象,也反映出当时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落后。
就水龙的内在性能和外部形状来看,还有一个“新式水龙”之说。镇海消防局置有“新式水龙”两台。城区咸安水龙局于民国十四年(1925),接受镇海一旅沪商人捐赠的“新式水龙”一台。团桥消防联合会在成立时,派员赴沪购置“新式水龙”。安靖救火会在创办时购来两台摇摆式“新式水龙”;在民国十二年(1923),又购买了一台“新式双筒泵式水龙”,替换了原来那两台“新式水龙”。
当时制造水龙的材质,除普遍为铁质外,还有铜和锡。洪家村永安救火会从上海购买的两台活塞式水龙,都是铜质的。下河救火会购置的两台水龙是一铁一铜。安靖救火会原先两台水龙中有一台是用锡制成的。大家对应地称它们为“铜龙”“铁龙”“锡龙”。永安救火会的两台“铜龙”,又分别漆为白色和绿色,大家又对应地称为“白龙”“青龙”。
救火会的辅助设施种类较多,有水带、水枪、木桶、头盔、服装、铁钩、油灯、木杠、扁担、绳索、垫板、铜锣、斧子、锤子、锯子、梯子、旗子及瞭望塔、水井、水漕等。
水带为水龙的进出水管。当时水龙功率不大,配置的水带都不是很长。这种水带都是用白细帆布特制而成,形似羊肠,故俗称水带为“羊肠”。
木桶用来盛装灭火用水,有大、小两种。大木桶为椭圆形,其容积超过两立方米。小木桶如家用挑水木桶。当救火地点远离水源,水龙只得从大木桶中取水,救火队员用小木桶挑水倒入大木桶,以保证大木桶内有足够水量,不至水龙因无水而停运。一般情况是一台水龙配一只大木桶,一只大木桶配十担小木桶。
头盔即安全帽,以保护救火队员在救火现场的安全。它用铜制成,形似鸡冠,故又称“鸡冠铜帽”。现在宁波帮博物馆还陈列着两顶“鸡冠铜帽”。
服装就是救火会发给每个救火队员的救火工作服。在徐家堰咸安救火会成立四十周年拍摄的集体照中,队员们头戴“鸡冠铜帽”、身着双排纽的救火工作服,不但统一整齐,而且精神抖擞。
油灯用于夜间救火时的照明。油灯装在一根长杆上端,形如火炬。在夜间,奔赴救火现场,有人高举油灯照路;到达救火地后,把油灯插于泥地照亮现场,因此也称它为“朝天灯”。在宁波帮博物馆也展有这种“朝天灯”。
瞭望塔和铜锣是用于观察和报告火警的设施。叶氏水龙会和至安救火会创办时,分别在叶氏义庄和止所门头大屋内建有火警瞭望塔。其中,建在止所门头大屋内的瞭望塔,占地约十六平方米,四层楼高十多米,为中西样式、砖混结构建筑。现在庄市老街正在拆迁,止所门头大屋及瞭望塔还在,希望能继续保存下去。
水井、水漕用来聚集救火水源。十七房村于道光元年(1821),专门挖有一只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水漕,作为村里的饮用和灭火水源。澥浦集镇永安水龙局,为增加救火水源,特在街口挖掘三口水井,里人称此为“太平井”。庄市对水漕管理甚严,他们在水漕中打下一根木桩,当水面与木桩顶部平齐时,就禁止人们再取漕水,以备有足够的漕水扑救万一发生的火灾。
救火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会董和救火队员及内勤人员这三部分人组成。
会董是领导层。笔者没有查到会董名单,也不清楚会董由哪几部分人组成,只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19日《上海宁波日报》上的一条题为《镇县府限期成立组织消防联合会》的报道中,看到区消防联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以区长公安局长及当地各会局主办人员为当然委员,并请热心士绅若干人为聘任委员”。很明显,这是个官办消防组织领导层的组成人员,其成员有官方的“当然委员”和民间的“聘任委员”两个部分。如果剔除官方成份,保留民间要素,那么民办救火会会董便由“热心士绅若干人”组成了。窃以为,这“热心士绅若干人”,应该包括热心公益事业的绅士、创办救火会的发起人、捐资捐物和出力者的代表等。当然,这只是个人意想,真实情况还待史料的发现。
救火队员是救火会的主力。一个救火会的救火队员一般是四五十人,也有百把人的。具体人数要从水龙的配置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水龙的数量,水龙台数与救火队员人数是成正比例的,每增加一台水龙,光挑水人就得增加十几个。另一方面是水龙的种类,一台“咯咯龙”虽然两人就能抬着走,但开龙操作至少要有八人轮番调换;一台“马达龙”要四人才能抬动,还要配上背油箱的人,但开龙操作只要一人就行,这一人也称“机器手”。所以,不同的水龙配置情况,决定了不同的救火队员人数。
救火队员都是身强力壮的正劳力,他们一般是务工、务农或经商、打工等有业人员。救火队员是有分工的,这分工有敲锣、抬龙、掌灯、开龙、挑水、扛水枪等。队员们的分工一般是身兼多职,抬龙的可能要兼任开龙、挑水、扛水枪等。他们的兼职也是随机应变的,白天救火不需掌灯,掌灯者就会去敲锣、抬龙、挑水等。救火现场靠近水源,挑水者不用挑水,就会去帮助扛水枪、开水龙等。这种一人多能、一身多职,既可节省人员劳力,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内勤人员是内部事务管理者。一般有管账的账房和管设备的保管员等。账房相当于现在的财会人员,他要把每一笔捐款的捐助人、捐款数额、开支用途等记录下来,要把每一次设备的维修、增购的账单、收据保存齐全,要定期把这些财务情况公布于众,以取信于乡亲。保管员主要是保护和管理救火会的库房和库房内的救火设备。他要检查救火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如发现有缺损,要及时增补和修理,确保各个设备的完好。我小辰光曾从西安水龙局库房的玻璃窗里看进去,里面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水龙等救火设施,仿佛处于随时出发救火的应急状态,这就是保管员工作之一。
民办救火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工作、义务救火,所以人们又称这种救火会为“义龙”。
创办救火会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往往有隆重的成立仪式。团桥消防联合会成立时,于下午一时借陈氏宗祠召开有两百五十余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大会后,拍摄工作人员集体照,试验和展示新购水龙的运行性能,然后是整队游行。游行队伍中,前有军乐队,中有警察保卫团炮手队,后是身着统一的救火会服装,肩负崭新的水龙,手持各类救火器具的救火队。游行线路是从团桥出发,经骆驼桥、桕墅方、寺后胡、刘杜、洪家等村,再回到团桥。此时已及傍晚,吹吹打打热闹了整整一个下午。
试龙既是试验水龙的性能和完好性,又是救火队员日常训练的一个项目,还是当地民众争相观赏的热点。民国十五年(1926),镇海城区举行了颇为隆重的试龙表演。那天上午八时,城区八个救火会齐集大教场,各显其能、尽情发挥的试龙表演,引来观者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在这次试龙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镇海消防局水带虽较他局为长,然带上已多小孔,宜亟筹经费,另行填购”。试龙结束后,又集队在城区游行一周。游行路程由大教场出鼓楼,直落朝宗坊,弯米行街、邵衙弄,到横街头,出西门弯财神殿下,至树行街,到大道头散会,沿途又引来居民和行人的拥挤观望。
据传说,龙神于农历五月二十日,分至四海,各司其雨,为大地带去甘霖,预示该年农事顺畅,传统上把这一天称为“分龙节”。后来,“分龙节”也成了救火会的试龙日。庄市及附近村庄的救火会,在“分龙节”那天都会抬来各自的水龙参加试龙表演。至安救火会于民国三年(1914)新购的一台进口“马达龙”,因出水大、喷射高而大受民众称赞。老周村的平安水龙局,每逢“分龙节”必试龙一次,在民国十五年(1926)试验新购“洋龙”,喷水甚高,观者俱称满意。
救火是救火会的首要任务。救火会的救火一般有报警、出龙、出水、回龙四个步骤。
报警就是报告火警。那时报告火警,就是敲钟敲锣喊救火。有些救火会对这种敲钟敲锣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定。庄市至安救火会在瞭望塔上观察到火灾后,就以火灾的不同方位来敲响警钟,街南着火敲钟一下,街北着火连续敲钟两下,街东着火连续敲钟三下,街西着火连续敲钟四下,这样便于救火队员及时判断着火方向,迅速奔赴火灾现场。洪家永安水龙会配有好几面铜锣,把一面大铜锣定放在本村一家店铺里,其余各面分散放于附近各自然村,并有专人保管和使用,这人便被称为“铜锣手”。当一面铜锣敲响报警,其它各锣就会闻声响应,接力传递。这样火警传播地域广,便于通知和召集救火队员和附近的救火会。团桥久安救火会特地配置了破铜锣,并专称它为“火烧铜锣”,人们一听到这独特的破声破气的“火烧铜锣”声,就晓得是火灾警报。
出龙就是抬上水龙奔赴火灾现场。当分散的救火队员听到火警后,便会放下手上活计,迅速集合到救火会库房,按分工抬上水龙,背上器具,集队赶往着火地。我小辰光在一个小山村目睹了这种出龙情景。跑在出龙队伍最前面的是“铜锣手”,他边奔边敲边喊,既是沿途续报火警,又是请路上行人让道。紧跟“铜锣手”是抬龙。记得当时是两人抬一台红色三匹“马达龙”。抬龙人在奔跑中或自换肩膀,或由别人来添换。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换肩换人动作非常熟练、协调,没有丝毫停顿或放慢脚步的感觉,确是训练有素呀。奔在抬龙后面的是带上其它救火器具的救火队员,有背水带水枪、梯子铁钩、斧子锯子、油箱绳索等。再后面就是自发投入救火队伍的群众。整个出龙队伍,确是浩浩荡荡的一大群。可以设想,如果时间再往前推,出龙队伍中还会有抬着和挑着大小木桶的;如果是晚上,出龙队伍两旁还有依排紧跟的“朝天灯”照明,这出龙场面就更为壮观了。
出水就是抬龙到火灾现场,立即开动水龙出水灭火。对每个救火队员来说,救火现场既是灭火救灾的战场,也是展示技能的舞台。水龙一到,如果迟迟开不了机、出不了水就会受人讥笑,如果能立即出水灭火就会受到大家赞扬。坊间曾称赞“十七房机器水龙一到,火神菩萨自动逃掉”;“只要咸安的水龙一到,火场就即刻‘水漫金山’”。也有资料称“团桥水龙会的水龙总是最快、最灵、最猛,远近口碑极好”;“久安救火会,规模宏大,设备完全,远近火患,均利赖之”。清水湖村也有记载:“吾村水龙会颇称有功,四方离本村五里内失慎,柱首率领壮夫赴救,无不扑灭。”
当大火扑灭后,“铜锣手”会敲锣三下,这三声锣叫做“回龙锣”。“回龙锣”是通知救火队员可以收集器具、清点人数、抬龙回库。这抬龙回库就叫“回龙”。叶氏救火会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当别的救火会“回龙”后,他们必须再坚守一段时间,再细查一遍火烧滩,以防死灰复燃。因此,这个救火会非常有名,被称赞为“太平龙”。救火队员“回龙”到库房,要整理和晾晒使用过的器具,检查并修整损坏之处,按数按质地交还给保管员,以备下次再用。
转自2024年11月17日《宁波晚报》
镇海老底子的救火会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2-14 11:40:00
□胡白水
救火会,也称水龙会、水龙局,是现在消防队的前身。但老底子的救火会与现在的消防队相比较,完全是另一番情形。
镇海最早的救火会是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后不久创办的十七房水龙局。十七房就是现在澥浦镇十七房村。
十七房水龙局的创办时间是既早又奇。从全国范围来说,创办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救火会,是属于很早的了,如江苏高淳水龙局。宁波城内的第一个救火会,即永安救火会,创办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其会址在当时的城东大道头,即现在的江厦桥西堍附近。镇海第二个救火会,是团桥集镇的久安救火会,它创办于清咸丰八年(1858)。然而,位于镇海北部海边一隅澥浦集镇的十七房水龙局却比它们早了两百二三十年。
奇怪的是,在这两百二三十年不算短的时间里,宁波、镇海竟没有创办过一个救火会;或者创办了,竟没有一个记载下来,似乎变成了救火会创办的空白期。与此相反,在镇海,当第二个救火会创办后,其辖区内的其它地方却纷纷仿效,增办起了一大批救火会。据不完全统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九十年不到的时间里,镇海城乡先后创办了四十多个救火会。这与此前两百二三十年空白期的反差之大,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还是让人感到惊奇的。
我国救火组织,自古至今经历了官办——民办——民办官办并存——官办(公办)的转变过程。大约从南宋初开始,军队承担了救火职责,那时的救火组织是属于官办的。从元朝开始,救火职责由军队转移到了民间,由保甲长出面动员当地合适的士绅来组建救火组织,担任救火指挥,这种救火组织无疑是属于民办的。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开始到民国时期,救火组织是民办和官办两种形式并存,官办救火组织跟着民办救火会逐步建立起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救火职责落实到公安系统,公办消防队逐步壮大,替代了民办救火会。
所谓的民办、官办,简单地说就是看经费的来源。经费若直接来于民间自发的募捐集资则为民办,若直接取于国家的税收及政府发起的募捐集资则为官办。宁波永安救火会是由安徽商人和鄞邑绅士等人共同创办;镇海十七房水龙局,是由十七房郑氏族人郑文瑞从温州购来救火泵,用于家乡的灭火救灾而创办起来的。这些都是典型的民办救火会。
浙江的官办救火组织,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试办警察机构时,才规定警察承担火警救护。此规定一出,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先后建立了警察消防队。其中,杭州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保甲总局改组成警察总局时,在警察总局下面设了个消防队。宁波是在民国五年(1916),由保安警察队第三分队专司消防职责。镇海的官办救火组织是镇海消防局,它成立于民国十年(1921),隶属公安保卫团,救火队员都由拿津贴的团丁兼任;日常经费初为“官绅分投募捐”,次年改为“抽收三成警捐”;从人事归属到资金来源,都显示出官办的性质。
镇海这四十多个救火会,除了镇海消防局的性质为官办和城区另外创办于光绪年间(1875—1908)的七个水龙局性质不明外,其余三十几个救火会都由民间自发捐资创办起来的。这里说的城区,相当于现在的招宝山街道。这里说的自发捐资,主要有独资、合资、独资与合资相互承接这三种形式。
独资创办的救火会有八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六家。这六家是十七房水龙局和创办于光绪八年(1882)的洪家村永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十五年(1889)的贵驷集镇保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叶家村叶氏水龙会、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的庄市集镇西祠救火会、创办于民国十九年(1930)的澥浦集镇永安水龙局。这些救火会的经费,分别由郑氏、洪氏、刘氏、叶氏、庄氏、蒉氏家族独立承担。这“六氏”都是离乡赴外经商而富裕起来的家族,特别是郑氏、洪氏、叶氏还是宁波帮的先驱,商界的巨擘。这里说到的洪家村和叶家村,分别是现在骆驼街道尚志村和庄市街道钟包村的自然村。
合资创办的救火会有十多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创办于光绪十年(1884)的庄市集镇的镇安水龙局、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徐家堰集镇的咸安水龙会、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万嘉桥集镇的万安救火会、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的庄市集镇的至安救火会、创办于民国早期的憩桥村的憩安救火会及清水浦村的永安救火局等。这些救火会都是由当地坤商富户发起募捐和商户、居民、村民捐钱捐物出力创办起来的。其中,至安救火会的发起和募捐者就是庄市名医庄可法先生;清水浦村永安救火会的资金,主要来于本村恒丰、三和、三茂、阜丰四家商铺的捐款。这里提到的徐家堰、万嘉桥是现在庄市街道万市徐村的自然村,憩桥是贵驷街道民联村的自然村,清水浦村隶属蛟川街道。在民办救火会的募捐集资中,各家各户尽己努力,多的有上千银圆,少的有几块、几角、几分。
由独资与合资相互承接的救火会也有靠十家。其中,创办于咸丰八年(1858)的团桥集镇的久安救火会南局,先由乡坤徐氏捐资创办,民国后又由众商铺集资续办。创办于光绪年间(1875—1908)的清水湖村的安靖救火会,先由“村民张荛珍爷爷”和“中大房张公”相继购置三套救火设备,再由村民集资建造库房。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的老周村的平安水龙会,其经费由村民集资捐助,不足部分则由周氏义庄独资垫补。创办于民国初的下河村救火会,是在“有钱的村人出资购买水龙”后,再由村里组织人力承办。团桥村、清水湖村及下河村,现在分别隶属骆驼街道及敬德村;老周村现属蛟川街道迎周村。
镇海是宁波帮的发源地,有众多工商业者和工商业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提高。在这些富起来的工商业者中,不乏有好善乐施、反哺桑梓之士。他们在家乡开展公益事业、创办救火会中,带了头、出了钱。
镇海的救火会,是分布在城区、集镇、村落这三类地方。其中,有八个救火会在城区,十五个救火会在长石桥、骆驼桥、贵驷桥、万嘉桥、团桥、庄市、澥浦、徐家堰、沙河这九个集镇,其余十七八个救火会分别在各个村落。这个分布从地域上来看是疏密不均衡的。一个城区和九个集镇竟有二十三个救火会,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而还有二百七十多个村落所有的救火会却不足二十个,不到总数的一半。造成这种不均衡,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人居密集有关。在城区和集镇,商铺、民宅鳞次栉比,人居密集度高于分散的村落。在那里,稍有一点火烛疏忽,便会火烧连营。因此,居民们的防火意识特别强烈,对创办救火会的愿望更为迫切。事实也正是如此,民国二十六年(1937)庄市街上的同泰当店失火,因有救火会的及时出手,才没有殃及附近商铺。二是与居民结构有关。居住城区和集镇的居民,从事工商业的较多,他们相对见多识广一点,社会活动能力强一点,家庭经济收入高一点,搞募捐集资、创办救火会也容易一点,往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绅商发起,其他居民就会响应跟上。
镇海的救火会,也有长有短、有分有合。庄市的镇安水龙局,只运行二十五年,到宣统元年(1909)就结束了,好在有至安救火会接替。十七房水龙局经过清朝到了民国初,还在增购新的救火设备,此时这个水龙局已运行了两百九十多年。 团桥久安救火会创办后,因内部发生意见分歧,约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拆分为南、北两局。拆分后,南、北两局同感人力、物力分散之苦,便有合并之意。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南、北两局又重新归并,成立了团桥消防联合会。这个团桥消防联合会的经费仍由民间劝募而来。
救火会的设备主要有库房、救火泵及辅助设施这三大块。
库房或称会址。镇海救火会的库房主要有自备和借用两种。自备库房有十多家。十七房水龙局库房原址“在十七房街上中段一间平房内,门面题写了‘十七房水龙局’”的字样。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库房原址是在“贯通街北街南”的永兴桥南首。庄市镇安水龙局库房原址,即为现在“庄市街河北015号和017号两家紧挨着的理发店”。叶氏水龙会库房的原址就在叶氏义庄内,叶氏义庄现为庄市街道芳辰路60号,对外开放。万嘉桥“街的西北罗家港边有一处救火会房屋”,这房屋便是万安救火会的原址,起先在那里还立有《万安救火会记事碑》,此碑现在哪里,不得而知。庄市至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在庄市街河北岸止所门头大屋旁边。团桥久安救火会库房原址,“就在团桥旧址向北沿街,过港塘桥十几步就到”。这个库房后来经过改建,“美轮美奂,焕然一新”,成为团桥消防联合会的会址。
在自备库房中,还有三个救火会专门新建了库房。安靖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清水湖村街河南岸的春晖亭东侧,憩安救火会新建库房是在憩桥北堍西侧。这两幢库房都是青砖蓝瓦,中西合璧,别具一格。更为庆幸的是这两幢库房历经百年,幸存至今,已成为镇海救火会难得的历史见证,也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地标风景。澥浦永安水龙局也专门新建了库房,但没有找到这库房的原址、式样等的记载。
借用的库房多是一些庙宇、祠堂、亭子等。洪家村的永安水龙局借用村里法喜庵的一个小殿,该庵门朝大路,进出方便,庵旁还有一座邮亭,可作救火队员的集合和休息之用。庄市西祠救火会是借用庄氏西祠堂。庄氏是庄市的第一大族,建有东、西两座祠堂,西祠坐落在庄市街后中央漕头,建于明朝中期,为砖木结构,几年前“尚存一些围墙与墙脚”。清水浦村的永安救火局是借用村里前江神庙。清水浦村已于上两年拆迁,不知前江神庙还在否。城区有七个水龙局借用庙宇及亭子作库房。在南门外的咸安、静安和永安三个水龙局,分别借用了张老相公庙和龙王宫。在小南门外的咸宁水龙局借用了练子道头亭子。在小西门外的西郊水龙局借用了小关王庙。在中山路的南安水龙局借用了二圣庙。在西街的西安水龙局借用了玄坛庙英烈殿,这个库房直至1982年西街拓宽改造时才被拆除。
救火泵是救火会的核心设备。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有喷火的火龙和喷水的水龙之分。火龙若作恶喷火,祸害百姓,百姓切望水龙前来喷水灭火,拯救灾民。因此,民间就将这种既能喷水灭火,又能把水如神龙腾空射向高空的救火泵称为水龙,并由此引伸称救火会为水龙会,或水龙局。
水龙从其结构上分,有人力和机械两种。镇海救火会购置这两种水龙都始于十七房水龙局。该局在创办时就购置了两台人力水龙,一台是“用一根粗大弯杠揿动活塞出水”,另一台是“用横单推拉活塞出水”。这种以人为动力的水龙在操作中是很费力的。人力水龙在操作中,会发出吱咯吱咯的声音,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咯咯龙”。十七房水龙局又在民国初,率先购置了一台机械水龙。机械水龙是以燃油为动力的,于是人们又俗称它为“机器龙”,或“马达龙”。“马达龙”相比“咯咯龙”既省力省时,又水压高、水量大,灭火效果更为显著。
水龙因其制造国不同,又有国产与进口之分,民间称进口水龙为“洋龙”。中国进口水龙最初是从日本开始的,待上海开埠后才有从欧美进口的。镇海救火会第一个进口“咯咯龙”的是叶氏水龙会在创办时购置的。那时,叶氏在上海滩被称为“五金大王”,大量代销欧美进口的“洋龙”,并于1890年直接向美国厂家定制“洋龙”到国内专卖。所以,叶氏水龙会进口“咯咯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台进口“咯咯龙”现在放于叶氏义庄展厅,供人参观。
镇海第一个进口“马达龙”的是庄市至安救火会。该会在民国三年(1914),通过旅沪宁波帮庄市人的帮助,花约4000枚银圆的巨资购置了一台进口“马达龙”。这台以烧柴油为动力的“马达龙”,其直径和高均为一米左右,还带有压力装置的聚水大圆桶,确实较为先进。
继此以后,憩安救火会于民国早期购置了美国制造的“洋龙”。老周村平安水龙会和徐家堰咸安水龙会,分别于民国十五年(1926)和二十四年(1935)更新换代购置了新的“洋龙”。其中,咸安水龙会购置的是意大利“马达龙”,该台“马达龙”现展览在宁波帮博物馆二楼。这种普遍购置“洋龙”的现象,也反映出当时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落后。
就水龙的内在性能和外部形状来看,还有一个“新式水龙”之说。镇海消防局置有“新式水龙”两台。城区咸安水龙局于民国十四年(1925),接受镇海一旅沪商人捐赠的“新式水龙”一台。团桥消防联合会在成立时,派员赴沪购置“新式水龙”。安靖救火会在创办时购来两台摇摆式“新式水龙”;在民国十二年(1923),又购买了一台“新式双筒泵式水龙”,替换了原来那两台“新式水龙”。
当时制造水龙的材质,除普遍为铁质外,还有铜和锡。洪家村永安救火会从上海购买的两台活塞式水龙,都是铜质的。下河救火会购置的两台水龙是一铁一铜。安靖救火会原先两台水龙中有一台是用锡制成的。大家对应地称它们为“铜龙”“铁龙”“锡龙”。永安救火会的两台“铜龙”,又分别漆为白色和绿色,大家又对应地称为“白龙”“青龙”。
救火会的辅助设施种类较多,有水带、水枪、木桶、头盔、服装、铁钩、油灯、木杠、扁担、绳索、垫板、铜锣、斧子、锤子、锯子、梯子、旗子及瞭望塔、水井、水漕等。
水带为水龙的进出水管。当时水龙功率不大,配置的水带都不是很长。这种水带都是用白细帆布特制而成,形似羊肠,故俗称水带为“羊肠”。
木桶用来盛装灭火用水,有大、小两种。大木桶为椭圆形,其容积超过两立方米。小木桶如家用挑水木桶。当救火地点远离水源,水龙只得从大木桶中取水,救火队员用小木桶挑水倒入大木桶,以保证大木桶内有足够水量,不至水龙因无水而停运。一般情况是一台水龙配一只大木桶,一只大木桶配十担小木桶。
头盔即安全帽,以保护救火队员在救火现场的安全。它用铜制成,形似鸡冠,故又称“鸡冠铜帽”。现在宁波帮博物馆还陈列着两顶“鸡冠铜帽”。
服装就是救火会发给每个救火队员的救火工作服。在徐家堰咸安救火会成立四十周年拍摄的集体照中,队员们头戴“鸡冠铜帽”、身着双排纽的救火工作服,不但统一整齐,而且精神抖擞。
油灯用于夜间救火时的照明。油灯装在一根长杆上端,形如火炬。在夜间,奔赴救火现场,有人高举油灯照路;到达救火地后,把油灯插于泥地照亮现场,因此也称它为“朝天灯”。在宁波帮博物馆也展有这种“朝天灯”。
瞭望塔和铜锣是用于观察和报告火警的设施。叶氏水龙会和至安救火会创办时,分别在叶氏义庄和止所门头大屋内建有火警瞭望塔。其中,建在止所门头大屋内的瞭望塔,占地约十六平方米,四层楼高十多米,为中西样式、砖混结构建筑。现在庄市老街正在拆迁,止所门头大屋及瞭望塔还在,希望能继续保存下去。
水井、水漕用来聚集救火水源。十七房村于道光元年(1821),专门挖有一只一千三百平方米的水漕,作为村里的饮用和灭火水源。澥浦集镇永安水龙局,为增加救火水源,特在街口挖掘三口水井,里人称此为“太平井”。庄市对水漕管理甚严,他们在水漕中打下一根木桩,当水面与木桩顶部平齐时,就禁止人们再取漕水,以备有足够的漕水扑救万一发生的火灾。
救火会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会董和救火队员及内勤人员这三部分人组成。
会董是领导层。笔者没有查到会董名单,也不清楚会董由哪几部分人组成,只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19日《上海宁波日报》上的一条题为《镇县府限期成立组织消防联合会》的报道中,看到区消防联合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以区长公安局长及当地各会局主办人员为当然委员,并请热心士绅若干人为聘任委员”。很明显,这是个官办消防组织领导层的组成人员,其成员有官方的“当然委员”和民间的“聘任委员”两个部分。如果剔除官方成份,保留民间要素,那么民办救火会会董便由“热心士绅若干人”组成了。窃以为,这“热心士绅若干人”,应该包括热心公益事业的绅士、创办救火会的发起人、捐资捐物和出力者的代表等。当然,这只是个人意想,真实情况还待史料的发现。
救火队员是救火会的主力。一个救火会的救火队员一般是四五十人,也有百把人的。具体人数要从水龙的配置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水龙的数量,水龙台数与救火队员人数是成正比例的,每增加一台水龙,光挑水人就得增加十几个。另一方面是水龙的种类,一台“咯咯龙”虽然两人就能抬着走,但开龙操作至少要有八人轮番调换;一台“马达龙”要四人才能抬动,还要配上背油箱的人,但开龙操作只要一人就行,这一人也称“机器手”。所以,不同的水龙配置情况,决定了不同的救火队员人数。
救火队员都是身强力壮的正劳力,他们一般是务工、务农或经商、打工等有业人员。救火队员是有分工的,这分工有敲锣、抬龙、掌灯、开龙、挑水、扛水枪等。队员们的分工一般是身兼多职,抬龙的可能要兼任开龙、挑水、扛水枪等。他们的兼职也是随机应变的,白天救火不需掌灯,掌灯者就会去敲锣、抬龙、挑水等。救火现场靠近水源,挑水者不用挑水,就会去帮助扛水枪、开水龙等。这种一人多能、一身多职,既可节省人员劳力,又可提高工作效率。
内勤人员是内部事务管理者。一般有管账的账房和管设备的保管员等。账房相当于现在的财会人员,他要把每一笔捐款的捐助人、捐款数额、开支用途等记录下来,要把每一次设备的维修、增购的账单、收据保存齐全,要定期把这些财务情况公布于众,以取信于乡亲。保管员主要是保护和管理救火会的库房和库房内的救火设备。他要检查救火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如发现有缺损,要及时增补和修理,确保各个设备的完好。我小辰光曾从西安水龙局库房的玻璃窗里看进去,里面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水龙等救火设施,仿佛处于随时出发救火的应急状态,这就是保管员工作之一。
民办救火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工作、义务救火,所以人们又称这种救火会为“义龙”。
创办救火会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往往有隆重的成立仪式。团桥消防联合会成立时,于下午一时借陈氏宗祠召开有两百五十余人参加的成立大会。大会后,拍摄工作人员集体照,试验和展示新购水龙的运行性能,然后是整队游行。游行队伍中,前有军乐队,中有警察保卫团炮手队,后是身着统一的救火会服装,肩负崭新的水龙,手持各类救火器具的救火队。游行线路是从团桥出发,经骆驼桥、桕墅方、寺后胡、刘杜、洪家等村,再回到团桥。此时已及傍晚,吹吹打打热闹了整整一个下午。
试龙既是试验水龙的性能和完好性,又是救火队员日常训练的一个项目,还是当地民众争相观赏的热点。民国十五年(1926),镇海城区举行了颇为隆重的试龙表演。那天上午八时,城区八个救火会齐集大教场,各显其能、尽情发挥的试龙表演,引来观者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在这次试龙中,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镇海消防局水带虽较他局为长,然带上已多小孔,宜亟筹经费,另行填购”。试龙结束后,又集队在城区游行一周。游行路程由大教场出鼓楼,直落朝宗坊,弯米行街、邵衙弄,到横街头,出西门弯财神殿下,至树行街,到大道头散会,沿途又引来居民和行人的拥挤观望。
据传说,龙神于农历五月二十日,分至四海,各司其雨,为大地带去甘霖,预示该年农事顺畅,传统上把这一天称为“分龙节”。后来,“分龙节”也成了救火会的试龙日。庄市及附近村庄的救火会,在“分龙节”那天都会抬来各自的水龙参加试龙表演。至安救火会于民国三年(1914)新购的一台进口“马达龙”,因出水大、喷射高而大受民众称赞。老周村的平安水龙局,每逢“分龙节”必试龙一次,在民国十五年(1926)试验新购“洋龙”,喷水甚高,观者俱称满意。
救火是救火会的首要任务。救火会的救火一般有报警、出龙、出水、回龙四个步骤。
报警就是报告火警。那时报告火警,就是敲钟敲锣喊救火。有些救火会对这种敲钟敲锣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定。庄市至安救火会在瞭望塔上观察到火灾后,就以火灾的不同方位来敲响警钟,街南着火敲钟一下,街北着火连续敲钟两下,街东着火连续敲钟三下,街西着火连续敲钟四下,这样便于救火队员及时判断着火方向,迅速奔赴火灾现场。洪家永安水龙会配有好几面铜锣,把一面大铜锣定放在本村一家店铺里,其余各面分散放于附近各自然村,并有专人保管和使用,这人便被称为“铜锣手”。当一面铜锣敲响报警,其它各锣就会闻声响应,接力传递。这样火警传播地域广,便于通知和召集救火队员和附近的救火会。团桥久安救火会特地配置了破铜锣,并专称它为“火烧铜锣”,人们一听到这独特的破声破气的“火烧铜锣”声,就晓得是火灾警报。
出龙就是抬上水龙奔赴火灾现场。当分散的救火队员听到火警后,便会放下手上活计,迅速集合到救火会库房,按分工抬上水龙,背上器具,集队赶往着火地。我小辰光在一个小山村目睹了这种出龙情景。跑在出龙队伍最前面的是“铜锣手”,他边奔边敲边喊,既是沿途续报火警,又是请路上行人让道。紧跟“铜锣手”是抬龙。记得当时是两人抬一台红色三匹“马达龙”。抬龙人在奔跑中或自换肩膀,或由别人来添换。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换肩换人动作非常熟练、协调,没有丝毫停顿或放慢脚步的感觉,确是训练有素呀。奔在抬龙后面的是带上其它救火器具的救火队员,有背水带水枪、梯子铁钩、斧子锯子、油箱绳索等。再后面就是自发投入救火队伍的群众。整个出龙队伍,确是浩浩荡荡的一大群。可以设想,如果时间再往前推,出龙队伍中还会有抬着和挑着大小木桶的;如果是晚上,出龙队伍两旁还有依排紧跟的“朝天灯”照明,这出龙场面就更为壮观了。
出水就是抬龙到火灾现场,立即开动水龙出水灭火。对每个救火队员来说,救火现场既是灭火救灾的战场,也是展示技能的舞台。水龙一到,如果迟迟开不了机、出不了水就会受人讥笑,如果能立即出水灭火就会受到大家赞扬。坊间曾称赞“十七房机器水龙一到,火神菩萨自动逃掉”;“只要咸安的水龙一到,火场就即刻‘水漫金山’”。也有资料称“团桥水龙会的水龙总是最快、最灵、最猛,远近口碑极好”;“久安救火会,规模宏大,设备完全,远近火患,均利赖之”。清水湖村也有记载:“吾村水龙会颇称有功,四方离本村五里内失慎,柱首率领壮夫赴救,无不扑灭。”
当大火扑灭后,“铜锣手”会敲锣三下,这三声锣叫做“回龙锣”。“回龙锣”是通知救火队员可以收集器具、清点人数、抬龙回库。这抬龙回库就叫“回龙”。叶氏救火会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当别的救火会“回龙”后,他们必须再坚守一段时间,再细查一遍火烧滩,以防死灰复燃。因此,这个救火会非常有名,被称赞为“太平龙”。救火队员“回龙”到库房,要整理和晾晒使用过的器具,检查并修整损坏之处,按数按质地交还给保管员,以备下次再用。
转自2024年11月17日《宁波晚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