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液仙
李元甲 康京京 黄银凤
2013年,知名国货品牌“美加净”推出了一款老上海经典礼盒,引发了抢购热潮。在这款礼盒中,有一样“三星牙粉”,是百年前的“明星国货”,而它的创始人方液仙,在20世纪实业救国的浪潮中,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不屈的抗争精神,照亮了民族工业的夜空。
中国化学工业社旧影
少年立志 以化工产业报国
1893年,方液仙在家族的期许中出生。方家祖籍浙江镇海,是宁波的望族,家族几代在宁波、上海等地经营钱庄、银楼等生意。
方液仙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在上海中西书院读书期间,对西方科学尤其是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拜著名的德籍化验师窦伯烈为师,进行系统学习,并在家中搭建实验室,刻苦钻研。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洋货盛行,尤其是日本在中国办厂并倾销商品,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方液仙暗下决心,要兴办民族工商业报效国家,以此对抗外国资本的侵略。
1912年,年仅19岁的方液仙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后文简称“中化社”)。刚起步时工厂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人不多。最早生产的“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等日化用品,因产品知名度低导致销路不畅,几年间本钱被亏空干净。
方液仙的父亲看不到前景,停止了对他的投资。面对困境,方液仙说:“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绝无不先作牺牲者。”凭着这份信念,他得到了舅父李云书的资金支持,母亲也拿出私房钱资助他。但之后几年,中化社仍然未能盈利,再次陷入资金困境。方液仙无奈地感慨:“我们的产品是香的,生意却是臭的!”
正当他苦苦支撑之际,转机出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口号响彻中国,全国上下掀起抵制洋货的热潮,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产品质量不输洋货,中化社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销路就此打开。方液仙的叔父、上海钱业巨子方季扬见势而动,促成企业改组为股份两合公司(即由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股东合办的公司),中化社的经营步入正轨。
创新图强 以国货品牌强国
在宁波帮博物馆“经世济民”大展的展厅中,有一张中化社厂房的黑白照片。今天看来很普通的厂房,在当年却来之不易,背后是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国货商战”。
把握住市场脉搏之后,1920年,方液仙在上海创办中化社第一厂,生产牙粉、香膏、香水等50多种日化产品。
中国国货公司包装纸
此时的国际市场上,新产品牙膏代替了牙粉。方液仙抓住商机,大胆创新,他学习美国“丝带”牌牙膏的技术,改进工艺流程。1923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牙膏——“三星”牌牙膏。这款产品定价仅为洋品牌的三分之一,品质上乘,很快在上海和各地市场热销,当年便为企业创造12万元利润。至20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化社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方液仙并没有就此停步,他还有更大的“国货梦”。1923年,中化社又开设了第二厂。当时,他的同门师兄吴蕴初建立了天厨味精制造厂并推出“佛手”牌味精,方液仙也推出了“味生”牌味精和“观音”牌调味粉。之后,师兄弟二人携手,用国产味精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市场垄断,并逐步将其挤出了中国市场,成为国货自强的一段佳话。
展厅中,还有一个制作精美的“三星”牌蚊香搪瓷盘,深蓝色的蚊香盘上,三颗星寓意中国文化中的“福禄寿”。小小的蚊香,也是方液仙“国货强国”的积极实践成果。
当时,日本“野猪”牌蚊香独霸中国市场,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方液仙派人赴日学习,掌握了机制盘型蚊香技术。1928年,中化社开办第三厂,推出“三星”牌蚊香。同时,他组织人员在苏浙等地试种除虫菊获得成功,彻底解决了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不再被日商“卡脖子”。凭借产品的物美价廉,经过数年的竞争,“三星”牌蚊香取得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方液仙的商业智慧在营销和经营策略上也得到充分体现。他开创性地设立专门广告科,每年拨付专款用于广告宣传。从在《申报》上投放广告,到创意十足的奖券促销,再到投资拍摄电影《三星伴月》,营销手段令同行叹服。
方液仙又兴建了几个直接为中化社服务的工厂,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基本自给的工业制造“一条龙”体系,使中化社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日用化工联合企业,产品远销海外,方液仙也成为日用化学品领域国货产品强有力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家国情怀 以赤诚之身殉国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有一份烈士名录,作为唯一出现在这份名录中的商人,方液仙的名字和其他为国捐躯的战士们并列,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赤诚殉国的壮丽诗篇。
“三星”牌蚊香搪瓷盘
方液仙不仅是成功的民族企业家,更是坚定的爱国志士。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将厂区改建为伤兵医院,全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同时,方液仙联合三友实业社、中华珐琅厂等九大厂商举办“国货临时联合商场”。次年又成立中国国货公司,由方液仙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37年5月,方液仙联合多位爱国实业家创办中国国货联营公司,并在南京、汉口等地设立分公司,在全国构建起销售网络,推动国货运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方液仙再度出资设立大规模医院,救护伤员。并积极支持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益友社”,为其提供诸多便利。
国货运动使日本在华财团的利益受到重创,方液仙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日伪方面在多次寻衅滋事、威胁恫吓不成后,又通过高官厚禄反复拉拢方液仙,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40年7月,方液仙遭日伪特务诱骗绑架。几天后不幸遇害,为国捐躯,年仅47岁。
“三星”牌牙粉铁盒
方液仙的离去,给中化社带来重创,但他开创的事业并未随之消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社发展为现代化企业,“美加净”“中华”“白玉”等品牌延续着这位企业先驱的产业梦想。
在商海沉浮中,方液仙被誉为“中国化工业大王”“国货大王”。他的商业征途,是一场商场上的较量,是一场“国货抗战”的战役,更是一次民族自尊心的觉醒。今天,当我们重温方液仙的故事,从自主创新到品牌打造,从实业报国到慷慨捐躯,都能感受到一个时代“脊梁”的家国情怀。方液仙的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的一座丰碑。
照片由宁波博物院(宁波帮博物馆)提供
中国化工先驱方液仙:从宁波走出的国货大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2-17 09:53:09
方液仙
李元甲 康京京 黄银凤
2013年,知名国货品牌“美加净”推出了一款老上海经典礼盒,引发了抢购热潮。在这款礼盒中,有一样“三星牙粉”,是百年前的“明星国货”,而它的创始人方液仙,在20世纪实业救国的浪潮中,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和不屈的抗争精神,照亮了民族工业的夜空。
中国化学工业社旧影
少年立志 以化工产业报国
1893年,方液仙在家族的期许中出生。方家祖籍浙江镇海,是宁波的望族,家族几代在宁波、上海等地经营钱庄、银楼等生意。
方液仙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在上海中西书院读书期间,对西方科学尤其是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拜著名的德籍化验师窦伯烈为师,进行系统学习,并在家中搭建实验室,刻苦钻研。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时,洋货盛行,尤其是日本在中国办厂并倾销商品,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方液仙暗下决心,要兴办民族工商业报效国家,以此对抗外国资本的侵略。
1912年,年仅19岁的方液仙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后文简称“中化社”)。刚起步时工厂规模不大,设备简陋,工人不多。最早生产的“三星”牌牙粉、雪花膏等日化用品,因产品知名度低导致销路不畅,几年间本钱被亏空干净。
方液仙的父亲看不到前景,停止了对他的投资。面对困境,方液仙说:“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绝无不先作牺牲者。”凭着这份信念,他得到了舅父李云书的资金支持,母亲也拿出私房钱资助他。但之后几年,中化社仍然未能盈利,再次陷入资金困境。方液仙无奈地感慨:“我们的产品是香的,生意却是臭的!”
正当他苦苦支撑之际,转机出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口号响彻中国,全国上下掀起抵制洋货的热潮,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产品质量不输洋货,中化社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销路就此打开。方液仙的叔父、上海钱业巨子方季扬见势而动,促成企业改组为股份两合公司(即由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股东合办的公司),中化社的经营步入正轨。
创新图强 以国货品牌强国
在宁波帮博物馆“经世济民”大展的展厅中,有一张中化社厂房的黑白照片。今天看来很普通的厂房,在当年却来之不易,背后是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国货商战”。
把握住市场脉搏之后,1920年,方液仙在上海创办中化社第一厂,生产牙粉、香膏、香水等50多种日化产品。
中国国货公司包装纸
此时的国际市场上,新产品牙膏代替了牙粉。方液仙抓住商机,大胆创新,他学习美国“丝带”牌牙膏的技术,改进工艺流程。1923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牙膏——“三星”牌牙膏。这款产品定价仅为洋品牌的三分之一,品质上乘,很快在上海和各地市场热销,当年便为企业创造12万元利润。至20世纪30年代,“三星”牌牙膏已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化社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方液仙并没有就此停步,他还有更大的“国货梦”。1923年,中化社又开设了第二厂。当时,他的同门师兄吴蕴初建立了天厨味精制造厂并推出“佛手”牌味精,方液仙也推出了“味生”牌味精和“观音”牌调味粉。之后,师兄弟二人携手,用国产味精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市场垄断,并逐步将其挤出了中国市场,成为国货自强的一段佳话。
展厅中,还有一个制作精美的“三星”牌蚊香搪瓷盘,深蓝色的蚊香盘上,三颗星寓意中国文化中的“福禄寿”。小小的蚊香,也是方液仙“国货强国”的积极实践成果。
当时,日本“野猪”牌蚊香独霸中国市场,并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方液仙派人赴日学习,掌握了机制盘型蚊香技术。1928年,中化社开办第三厂,推出“三星”牌蚊香。同时,他组织人员在苏浙等地试种除虫菊获得成功,彻底解决了原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不再被日商“卡脖子”。凭借产品的物美价廉,经过数年的竞争,“三星”牌蚊香取得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方液仙的商业智慧在营销和经营策略上也得到充分体现。他开创性地设立专门广告科,每年拨付专款用于广告宣传。从在《申报》上投放广告,到创意十足的奖券促销,再到投资拍摄电影《三星伴月》,营销手段令同行叹服。
方液仙又兴建了几个直接为中化社服务的工厂,形成从原材料到制成品基本自给的工业制造“一条龙”体系,使中化社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日用化工联合企业,产品远销海外,方液仙也成为日用化学品领域国货产品强有力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家国情怀 以赤诚之身殉国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有一份烈士名录,作为唯一出现在这份名录中的商人,方液仙的名字和其他为国捐躯的战士们并列,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赤诚殉国的壮丽诗篇。
“三星”牌蚊香搪瓷盘
方液仙不仅是成功的民族企业家,更是坚定的爱国志士。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将厂区改建为伤兵医院,全力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同时,方液仙联合三友实业社、中华珐琅厂等九大厂商举办“国货临时联合商场”。次年又成立中国国货公司,由方液仙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37年5月,方液仙联合多位爱国实业家创办中国国货联营公司,并在南京、汉口等地设立分公司,在全国构建起销售网络,推动国货运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方液仙再度出资设立大规模医院,救护伤员。并积极支持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益友社”,为其提供诸多便利。
国货运动使日本在华财团的利益受到重创,方液仙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日伪方面在多次寻衅滋事、威胁恫吓不成后,又通过高官厚禄反复拉拢方液仙,但他始终坚贞不屈。1940年7月,方液仙遭日伪特务诱骗绑架。几天后不幸遇害,为国捐躯,年仅47岁。
“三星”牌牙粉铁盒
方液仙的离去,给中化社带来重创,但他开创的事业并未随之消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化社发展为现代化企业,“美加净”“中华”“白玉”等品牌延续着这位企业先驱的产业梦想。
在商海沉浮中,方液仙被誉为“中国化工业大王”“国货大王”。他的商业征途,是一场商场上的较量,是一场“国货抗战”的战役,更是一次民族自尊心的觉醒。今天,当我们重温方液仙的故事,从自主创新到品牌打造,从实业报国到慷慨捐躯,都能感受到一个时代“脊梁”的家国情怀。方液仙的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的一座丰碑。
照片由宁波博物院(宁波帮博物馆)提供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