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8年,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在职场上遇到了一些困扰。
他的困扰和一个叫明州的地方有关。
宁波,宋时称明州,亦称四明。千年前的这座海港,在宋人笔下已经是“东南之要会”。潮起潮落间,舟楫如梭,商贾云集,来自高丽的珍奇,东瀛的舶来,闽粤的商船,都在这里汇聚,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海上丝路画卷。
这座兼具活力与包容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一代文豪苏东坡对这座城市的一往情深。元丰元年(1078年),为了能调任到宁波工作,苏东坡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他在徐州的时候说起。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徐州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可是苏东坡在徐州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到任刚三个月,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水位一度超过了城内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带领民众抢救城池,几十天不能回家过夜,终于四十五天后,洪水才开始退去。
这件事给苏东坡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自古谓洪水猛兽,便是指其凶险。苏轼第二年有诗《九日黄楼作》追忆那场洪水:“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洪水虽退,不等于不会卷土重来。
一想到这里,苏东坡就坐不住了,即便朝廷下诏奖谕他防洪有功,都挡不住他出走的决心。
北宋地方官员的任期,按诏令规定一般以三年为主,不到一年就想调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苏东坡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找人疏通一下关系。他翻了翻“朋友圈”,找到了在汴京朝中为官的范子丰,求他帮忙把自己给调到江南去。
范子丰是蜀郡公范镇第三子,东坡的儿女亲家。范镇是北宋名臣,与司马光为至交,在朝廷中有相当的威望。
门路算是有了,调任去哪里呢?其实苏东坡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必须是宁波!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上的第二年,他给范子丰写了一封信: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书信中,苏东坡开门见山,表达了想调任东南某郡的想法。他还打听过了,宁波的职位明年四月就空出来了。还特意解释说,自己对宁波已经心心念念很久了。
这封信的语气既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又适当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分寸拿捏的相当到位。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他提笔时的焦灼。
苏东坡的这位儿女亲家,似乎对他调动工作的事情并没有很上心,甚至压根都没回信。
很快,苏东坡又写了第二封信催促进度:
“近专人奉状,达否?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局事渐清简否?某幸无恙。水旱相继,流亡盗贼并起,决口未塞,河水日增,劳苦纷纷,何时定乎?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子丰能为一言于诸公间乎?试留意。人还,仍乞一报,幸甚。奉见无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在这封信中,苏东坡先礼貌性的寒暄了一下,然后诉说了自己主理徐州的为官艰辛,以及他对调任的迫切期待。一句话:“宝宝心里苦!”关键信息在这一句:“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大致意思是:上次我请求调任宁波的事不知是否能够如愿?如若宁波去不了,江淮一带的小州府都可以,只要能离开徐州就行!
此时的宁波,在苏东坡心中俨然是一处桃花源,似乎可以把他从洪水滔天的地方拉出来。
时间大概又过了小半年,苏东坡从春天等到了秋天,工作调动的事情还是没有下文。
这几个月他过得既忙碌而又焦灼。
先是春天大旱,紧接着四月,黄河再次决口,苏东坡上疏朝廷,拨款拨粮,征民修岸,在处理这些事物的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工作调动的进度。
于是,苏东坡又给范子丰写了第三封信:
“稍不通问,伏想起居佳胜。侍郎丈必在郊外过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与幼累如常。八月、九月间,秋水既过彭城,城下彻备。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当更理前请也。会合杳未有涯,万万自重。”
相比较前两份信急切的语气,这封信中苏东坡的情绪已经舒缓了很多。信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高丽使已还”。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后面,涉及到了当时宋廷的一件外交大事件。
熙宁七年(1074年),因北方战乱,高丽国要求以明州为出入口岸。从此,明州与高丽的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宋廷与朝鲜半岛交往的主要港口,继而推动了明州海船建造技术的进步。
1078年春节始过,朝廷任命安焘为信使出使高丽。这是自淳化五年(994年)后,宋朝第一次向高丽派出正式、规模庞大的使团。决策一出,明州成为当时局势下承建出访高丽海船的不二之选。明州也不负众望,不出两个月便顺利打造了两艘出使海船,得朝廷赐“凌虚致远安济神舟”、“灵飞顺济神舟”之名。
四月初,安焘使团从定海(今镇海)绝洋东去,此时,苏东坡还在徐州奋力抗洪。
历经三个多月的交流访问后,九月四日,北宋使团平安返回。这次出访非常成功,朝廷对使团成员进行了封赏。
苏东坡这封信中写道的“高丽使已还”,说的就是这次外交活动。很明显,明州在这次国际交往中不仅是国家门面,也是战略担当。
“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由此可以推断,苏东坡的第二封信范子丰应该是回复过了,也不难猜到,回信应是提到了“明州此时正在办朝廷出使高丽的大事,要更换太守至少要等这件事完结”云云。所以苏东坡其实一直在等这个时间节点,好不容易等到高丽使团回来了,苏东坡马上写信暗戳戳的催促进度,言外之意是调任明州这个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不要拖得太久了。
信发出去了,范子丰具体是如何回复的,已然无从考证。
不过,苏东坡全集中还有他写给范子丰、与工作调动有关的第四封信。
“轼启。人还辱书,承起居佳胜为慰。承盐局乃尔繁重,君何故去逸而就劳,有可以脱去之道乎?外郡虽粗俗,然每日惟早衙一时辰许纷纷,余萧然皆我有也。四明既不得,欲且徐乞淮浙一郡,不能,胜暑中登舟耳。其余,书不能尽万一,惟保爱!不一!不一!轼再拜子丰正字亲家翁足下。”
这封信中提到,“四明既不得,欲且徐乞淮浙一郡”,既然宁波去不成了,能不能像办法运作一下调去淮浙一带的州郡。
信中“四明既不得”,短短五字,宣告了苏东坡来宁波任职的愿望彻底破灭。
“四明既不得”,是因为当时朝廷已经颁布了让曾巩权知明州的诏令。所以,苏东坡已经认清了现实,他来明州的愿望已然不可能实现了。最终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徐乞淮浙一郡”,字里行间透着退让与妥协。
宁波虽然成功圈粉苏东坡,却终究还是与他擦肩而过。
九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些书信,仿佛能看到一个在仕途困顿中的文人,如何将一座未曾谋面的城市,妆点成心中的理想乡。
东坡与宁波的这段未竟之缘,恰似一首未完成的诗篇,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无尽的余韵。在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中,一些执念被温柔地放下,一些顿悟在悄然发生,一些生命的光华重新迸发。就像在最深邃的黑暗里点燃的火光,这些历练赋予了苏轼一种罕见的自我观照能力——东坡生命美学由此诞生了。
□壹壹
让苏东坡心心念念的宁波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2-19 10:46:51
1078年,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在职场上遇到了一些困扰。
他的困扰和一个叫明州的地方有关。
宁波,宋时称明州,亦称四明。千年前的这座海港,在宋人笔下已经是“东南之要会”。潮起潮落间,舟楫如梭,商贾云集,来自高丽的珍奇,东瀛的舶来,闽粤的商船,都在这里汇聚,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海上丝路画卷。
这座兼具活力与包容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一代文豪苏东坡对这座城市的一往情深。元丰元年(1078年),为了能调任到宁波工作,苏东坡可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他在徐州的时候说起。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徐州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可是苏东坡在徐州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到任刚三个月,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水位一度超过了城内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带领民众抢救城池,几十天不能回家过夜,终于四十五天后,洪水才开始退去。
这件事给苏东坡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自古谓洪水猛兽,便是指其凶险。苏轼第二年有诗《九日黄楼作》追忆那场洪水:“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洪水虽退,不等于不会卷土重来。
一想到这里,苏东坡就坐不住了,即便朝廷下诏奖谕他防洪有功,都挡不住他出走的决心。
北宋地方官员的任期,按诏令规定一般以三年为主,不到一年就想调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苏东坡思来想去,觉得应该找人疏通一下关系。他翻了翻“朋友圈”,找到了在汴京朝中为官的范子丰,求他帮忙把自己给调到江南去。
范子丰是蜀郡公范镇第三子,东坡的儿女亲家。范镇是北宋名臣,与司马光为至交,在朝廷中有相当的威望。
门路算是有了,调任去哪里呢?其实苏东坡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必须是宁波!
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上的第二年,他给范子丰写了一封信:
“小事拜闻,欲乞东南一郡。闻四明明年四月成资,尚未除人,托为问看,回书一报。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东南遂请,逾难望矣。无乃求备之过乎?然亦慎不可泛爱轻取也。人还,且略示谕。”
书信中,苏东坡开门见山,表达了想调任东南某郡的想法。他还打听过了,宁波的职位明年四月就空出来了。还特意解释说,自己对宁波已经心心念念很久了。
这封信的语气既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又适当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分寸拿捏的相当到位。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他提笔时的焦灼。
苏东坡的这位儿女亲家,似乎对他调动工作的事情并没有很上心,甚至压根都没回信。
很快,苏东坡又写了第二封信催促进度:
“近专人奉状,达否?即日起居何如,贵眷各安,局事渐清简否?某幸无恙。水旱相继,流亡盗贼并起,决口未塞,河水日增,劳苦纷纷,何时定乎?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子丰能为一言于诸公间乎?试留意。人还,仍乞一报,幸甚。奉见无期,惟万万以时自重。”
在这封信中,苏东坡先礼貌性的寒暄了一下,然后诉说了自己主理徐州的为官艰辛,以及他对调任的迫切期待。一句话:“宝宝心里苦!”关键信息在这一句:“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尔,但得江淮间一小郡,皆所乐,更不敢有择也”。大致意思是:上次我请求调任宁波的事不知是否能够如愿?如若宁波去不了,江淮一带的小州府都可以,只要能离开徐州就行!
此时的宁波,在苏东坡心中俨然是一处桃花源,似乎可以把他从洪水滔天的地方拉出来。
时间大概又过了小半年,苏东坡从春天等到了秋天,工作调动的事情还是没有下文。
这几个月他过得既忙碌而又焦灼。
先是春天大旱,紧接着四月,黄河再次决口,苏东坡上疏朝廷,拨款拨粮,征民修岸,在处理这些事物的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工作调动的进度。
于是,苏东坡又给范子丰写了第三封信:
“稍不通问,伏想起居佳胜。侍郎丈必在郊外过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与幼累如常。八月、九月间,秋水既过彭城,城下彻备。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当更理前请也。会合杳未有涯,万万自重。”
相比较前两份信急切的语气,这封信中苏东坡的情绪已经舒缓了很多。信中有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高丽使已还”。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后面,涉及到了当时宋廷的一件外交大事件。
熙宁七年(1074年),因北方战乱,高丽国要求以明州为出入口岸。从此,明州与高丽的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宋廷与朝鲜半岛交往的主要港口,继而推动了明州海船建造技术的进步。
1078年春节始过,朝廷任命安焘为信使出使高丽。这是自淳化五年(994年)后,宋朝第一次向高丽派出正式、规模庞大的使团。决策一出,明州成为当时局势下承建出访高丽海船的不二之选。明州也不负众望,不出两个月便顺利打造了两艘出使海船,得朝廷赐“凌虚致远安济神舟”、“灵飞顺济神舟”之名。
四月初,安焘使团从定海(今镇海)绝洋东去,此时,苏东坡还在徐州奋力抗洪。
历经三个多月的交流访问后,九月四日,北宋使团平安返回。这次出访非常成功,朝廷对使团成员进行了封赏。
苏东坡这封信中写道的“高丽使已还”,说的就是这次外交活动。很明显,明州在这次国际交往中不仅是国家门面,也是战略担当。
“高丽使已还,四明可以易守”,由此可以推断,苏东坡的第二封信范子丰应该是回复过了,也不难猜到,回信应是提到了“明州此时正在办朝廷出使高丽的大事,要更换太守至少要等这件事完结”云云。所以苏东坡其实一直在等这个时间节点,好不容易等到高丽使团回来了,苏东坡马上写信暗戳戳的催促进度,言外之意是调任明州这个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不要拖得太久了。
信发出去了,范子丰具体是如何回复的,已然无从考证。
不过,苏东坡全集中还有他写给范子丰、与工作调动有关的第四封信。
“轼启。人还辱书,承起居佳胜为慰。承盐局乃尔繁重,君何故去逸而就劳,有可以脱去之道乎?外郡虽粗俗,然每日惟早衙一时辰许纷纷,余萧然皆我有也。四明既不得,欲且徐乞淮浙一郡,不能,胜暑中登舟耳。其余,书不能尽万一,惟保爱!不一!不一!轼再拜子丰正字亲家翁足下。”
这封信中提到,“四明既不得,欲且徐乞淮浙一郡”,既然宁波去不成了,能不能像办法运作一下调去淮浙一带的州郡。
信中“四明既不得”,短短五字,宣告了苏东坡来宁波任职的愿望彻底破灭。
“四明既不得”,是因为当时朝廷已经颁布了让曾巩权知明州的诏令。所以,苏东坡已经认清了现实,他来明州的愿望已然不可能实现了。最终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徐乞淮浙一郡”,字里行间透着退让与妥协。
宁波虽然成功圈粉苏东坡,却终究还是与他擦肩而过。
九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着这些书信,仿佛能看到一个在仕途困顿中的文人,如何将一座未曾谋面的城市,妆点成心中的理想乡。
东坡与宁波的这段未竟之缘,恰似一首未完成的诗篇,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无尽的余韵。在那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中,一些执念被温柔地放下,一些顿悟在悄然发生,一些生命的光华重新迸发。就像在最深邃的黑暗里点燃的火光,这些历练赋予了苏轼一种罕见的自我观照能力——东坡生命美学由此诞生了。
□壹壹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