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梅: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德才兼备学生
中国宁波网    2025年03月27日 07:30

张咏梅

  人物名片

  张咏梅,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四届当选浙江省党代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千名好支书”,宁波市杰出人才、宁波市十大强基先锋等荣誉。

  核心观点

  ■面对日渐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我们亟须用坚定的红色信念来铸造思想堡垒,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在学生拔节成长的过程中,节点很重要,引导更重要

  ■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

  春日的暖阳轻柔地倾洒在镇海中学的校园。校园里古树葱茏,生机盎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强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弘扬教育家精神”等重要表述,在这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里,有着生动且鲜活的实践。记者近日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归来不久的张咏梅。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明白,无论未来自己是撑起时代大厦的栋梁之材,还是做一名默默奉献的平凡劳动者,都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面对“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叩问,扎根基础教育一线40年的张咏梅给出了“镇中答案”。

张咏梅向学生讲解镇中“红廊”故事。 (资料图片)

  让红色基因成为精神脊梁

  记者:请问你们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张咏梅: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生祠碑,抗击英军的清军统领裕谦以身殉国的“泮池”,党章守护者、镇海中学首届学生张人亚的纪念铜雕,中国“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故居……镇海中学校园内有着诸多历史文物景点。

  学校十分珍惜这份历史馈赠,筹集专项资金,对这些历史文物景点进行全面修复和定期维护。2019年,学校还建起了荟萃校园红色基因的镇中“红廊”,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在镇海中学留下足迹的英烈、楷模的事迹。

  英烈伴读得天赐,红色基因代代传。学生在触摸抗倭炮台时感受家国情怀,在瞻仰朱枫故居时理解信仰力量。这种浸润式教育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

  我们希望传授给孩子们的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引领他们构筑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涵养充盈且丰富的精神世界,为其成长铺就坚实的价值基石。

  记者:请问镇中如何以家国情怀为导向,教育学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张咏梅:“永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求真梓荫,扬善大成,镇中卓越有我,民族复兴有我。”这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体镇中师生共同宣读的誓词。

  我们教育学生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做心怀家国、乐于奉献的人。中学阶段承担着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责任。面对日渐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我们亟须用坚定的红色信念来铸造思想堡垒,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多年来,镇海中学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力行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积极拓宽青少年审视自身价值与社会、国家、民族关系的视野,为学生的成长绘就殷红的精神底色。

  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家国情怀内化为精神支柱时,学生就能生发出持久的奋斗动力,在知识的求索中保持纯粹专注,在真理的追寻中永葆赤子热忱。

  在镇海中学,我们鼓励学生在3年内完成校内外各60小时的义工劳动,以及20小时的社会实践。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认领便民志愿岗、助老爱心岗等活动,在周末、节假日开展对话榜样人物、调查社会生活、建言民生需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百态。

  截至目前,我们的学生通过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模拟政协等活动平台,已经自主完成了“规范使用远光灯”“电动自行车安全”等30余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其中“防治校园欺凌”的一项提案还被全国政协委员带到了当年的全国两会,实现了“小提案”背后的“大成长”。

  记者:请问如何让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张咏梅:在学生拔节成长的过程中,节点很重要,引导更重要。为此,镇中构建起了完整的“红色三课”大思政体系。

  入学“第一堂课”,将每学期第一周定为“红色文化宣讲周”,这一周不仅有校长新学年的国旗下讲话和书记的学校红色文化讲座,还有思政教师宣讲党史国情或邀请时代先锋人物等进校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

  在校期间的“每一堂课”都贯穿着爱国主义主线,比如我们将《校园问典》《雄镇学府》《红廊,奔涌在血脉里的镇中记忆》,以及兼具思想性、创新性的《学子凡语》等红色校本教材融入教学过程。

  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既有校长致辞送谏言、学子感恩展未来、教师发言祝成长等环节,也有“成人仪式话成长”等活动,以此鞭策毕业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红色三课”的润泽下,镇中青少年心怀家国,内心使命感悄然而生,他们满心期待着自己羽翼丰满后勇挑重担,既为家人撑起一片晴空,又能投身社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助力国家发展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我校院士校友、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贺贤土数次回校开设讲座,鼓励镇中学子学好本领,矢志报国;企业家校友虞仁荣捐资300余亿元在家乡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界校友冯维一、杨起帆等毅然回国创业,为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我想,对数以万计的镇中学子而言,梓荫山下的红色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始终激励着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张咏梅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抵御消极亚文化,引领青少年“向光而行”

  记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消极亚文化或一些负能量影响,请你谈谈,怎样让正能量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张咏梅:在当前对“00后”“10后”学生的教育中,我们确实也会碰到如何抵御消极亚文化或负能量的问题。我认为,“躺平”“享乐”这类消极价值观念,其形成源于四重背景:在个体层面,青少年在现实挫折中借消极亚文化寻求情感慰藉;在社会层面,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困境催生抵抗式文化表达;在技术层面,算法推送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在思想层面,多元思潮冲击导致认知偏差。抵御消极亚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努力克服困难,为孩子们积极打造能够抵御消极亚文化侵蚀的活动、载体和平台。

  镇海中学始终坚持“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德育和体育”的育人理念,创新推行“德育小课”制度,将社会热议话题、校内典型问题同青少年成长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开展“校长有约”活动,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动态,持续完善校园管理方案;引导师生共同研讨“选择与坚守”“吃亏与格局”“感恩与回报”“秩序与自由”等有深度的德育话题,这些措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镇海中学。(资料图片)

  师者匠心,用生命之光照见“有用之路”

  记者:请你谈谈,怎样筑牢师德师风根基,让教育家精神蔚然成风?

  张咏梅:我时常在思索一个问题: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在哪些方面应顺势而变,哪些方面又需坚守不变?

  我给出的答案是:既要积极拥抱变化,更要牢牢守住教育初心。当下,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更要拥有深厚的教书育人情怀。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近年来,镇海中学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核心就是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镇海中学的教师始终践行“以校为家”“学生在,老师在”的承诺,不搞有偿家教、不谋第二职业。

  每年高考结束,学校都会派出骨干老师、名优教师,分赴新疆库车、四川大凉山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开展帮扶活动,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人群。

  镇海中学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师风风范与专业技能,实施新型教师评价机制,努力用“德艺双馨”的师资力量,培育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与此同时,我们还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树立教师榜样等方式,积极构建并不断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工作环境优化、职业发展规划到生活关怀,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水平,设立教师子女“教育无忧”计划,全方位给予教师支持与关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在于课堂上的春风化雨里,在于拒绝课外有偿补习的静心坚守中,在于深夜备课的孤灯明灭间,在于矢志静心从教、潜心育人的人生选择里。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将学生视为考试机器的“教书匠”,而是愿做守望麦田的“大先生”,正如张桂梅用病躯托起大山女孩的未来,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躬身践行,这些值得我们敬佩的当代教育家的坚守,本质上都在诠释一个真理: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

  当教育真正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纯粹本质时,教师的精神境界便成了最生动的教材。那些课堂上的谆谆教诲,那些对教育初心的无悔坚守,那些在平凡岁月里绽放的生命之光,都在无声地构筑着教育的终极答案:唯有教育者用生命践行“有用”的定义,学生才会懂得“有用”的真谛。

  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深刻的传承逻辑——当教师将做人准则镌刻进教育日常,当教育现场上始终跃动着向善向上的灵魂,孩子们自然会在“润物无声”中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沈莉萍

张咏梅:厚植家国情怀 培育德才兼备学生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3-27 07:30:00

张咏梅

  人物名片

  张咏梅,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四届当选浙江省党代会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千名好支书”,宁波市杰出人才、宁波市十大强基先锋等荣誉。

  核心观点

  ■面对日渐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我们亟须用坚定的红色信念来铸造思想堡垒,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在学生拔节成长的过程中,节点很重要,引导更重要

  ■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

  春日的暖阳轻柔地倾洒在镇海中学的校园。校园里古树葱茏,生机盎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强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弘扬教育家精神”等重要表述,在这所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里,有着生动且鲜活的实践。记者近日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归来不久的张咏梅。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明白,无论未来自己是撑起时代大厦的栋梁之材,还是做一名默默奉献的平凡劳动者,都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面对“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叩问,扎根基础教育一线40年的张咏梅给出了“镇中答案”。

张咏梅向学生讲解镇中“红廊”故事。 (资料图片)

  让红色基因成为精神脊梁

  记者:请问你们如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张咏梅: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生祠碑,抗击英军的清军统领裕谦以身殉国的“泮池”,党章守护者、镇海中学首届学生张人亚的纪念铜雕,中国“红色女特工”朱枫烈士故居……镇海中学校园内有着诸多历史文物景点。

  学校十分珍惜这份历史馈赠,筹集专项资金,对这些历史文物景点进行全面修复和定期维护。2019年,学校还建起了荟萃校园红色基因的镇中“红廊”,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在镇海中学留下足迹的英烈、楷模的事迹。

  英烈伴读得天赐,红色基因代代传。学生在触摸抗倭炮台时感受家国情怀,在瞻仰朱枫故居时理解信仰力量。这种浸润式教育让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

  我们希望传授给孩子们的远不止书本上的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引领他们构筑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涵养充盈且丰富的精神世界,为其成长铺就坚实的价值基石。

  记者:请问镇中如何以家国情怀为导向,教育学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张咏梅:“永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求真梓荫,扬善大成,镇中卓越有我,民族复兴有我。”这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全体镇中师生共同宣读的誓词。

  我们教育学生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做心怀家国、乐于奉献的人。中学阶段承担着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责任。面对日渐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我们亟须用坚定的红色信念来铸造思想堡垒,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多年来,镇海中学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力行思政教育培根铸魂,积极拓宽青少年审视自身价值与社会、国家、民族关系的视野,为学生的成长绘就殷红的精神底色。

  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当家国情怀内化为精神支柱时,学生就能生发出持久的奋斗动力,在知识的求索中保持纯粹专注,在真理的追寻中永葆赤子热忱。

  在镇海中学,我们鼓励学生在3年内完成校内外各60小时的义工劳动,以及20小时的社会实践。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认领便民志愿岗、助老爱心岗等活动,在周末、节假日开展对话榜样人物、调查社会生活、建言民生需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感受人生百态。

  截至目前,我们的学生通过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模拟政协等活动平台,已经自主完成了“规范使用远光灯”“电动自行车安全”等30余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项目,其中“防治校园欺凌”的一项提案还被全国政协委员带到了当年的全国两会,实现了“小提案”背后的“大成长”。

  记者:请问如何让看似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入脑又入心?

  张咏梅:在学生拔节成长的过程中,节点很重要,引导更重要。为此,镇中构建起了完整的“红色三课”大思政体系。

  入学“第一堂课”,将每学期第一周定为“红色文化宣讲周”,这一周不仅有校长新学年的国旗下讲话和书记的学校红色文化讲座,还有思政教师宣讲党史国情或邀请时代先锋人物等进校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

  在校期间的“每一堂课”都贯穿着爱国主义主线,比如我们将《校园问典》《雄镇学府》《红廊,奔涌在血脉里的镇中记忆》,以及兼具思想性、创新性的《学子凡语》等红色校本教材融入教学过程。

  学生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既有校长致辞送谏言、学子感恩展未来、教师发言祝成长等环节,也有“成人仪式话成长”等活动,以此鞭策毕业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红色三课”的润泽下,镇中青少年心怀家国,内心使命感悄然而生,他们满心期待着自己羽翼丰满后勇挑重担,既为家人撑起一片晴空,又能投身社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助力国家发展的有用人才。

  近年来,我校院士校友、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贺贤土数次回校开设讲座,鼓励镇中学子学好本领,矢志报国;企业家校友虞仁荣捐资300余亿元在家乡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界校友冯维一、杨起帆等毅然回国创业,为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我想,对数以万计的镇中学子而言,梓荫山下的红色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始终激励着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张咏梅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抵御消极亚文化,引领青少年“向光而行”

  记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消极亚文化或一些负能量影响,请你谈谈,怎样让正能量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张咏梅:在当前对“00后”“10后”学生的教育中,我们确实也会碰到如何抵御消极亚文化或负能量的问题。我认为,“躺平”“享乐”这类消极价值观念,其形成源于四重背景:在个体层面,青少年在现实挫折中借消极亚文化寻求情感慰藉;在社会层面,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困境催生抵抗式文化表达;在技术层面,算法推送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在思想层面,多元思潮冲击导致认知偏差。抵御消极亚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努力克服困难,为孩子们积极打造能够抵御消极亚文化侵蚀的活动、载体和平台。

  镇海中学始终坚持“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德育和体育”的育人理念,创新推行“德育小课”制度,将社会热议话题、校内典型问题同青少年成长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开展“校长有约”活动,时刻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动态,持续完善校园管理方案;引导师生共同研讨“选择与坚守”“吃亏与格局”“感恩与回报”“秩序与自由”等有深度的德育话题,这些措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镇海中学。(资料图片)

  师者匠心,用生命之光照见“有用之路”

  记者:请你谈谈,怎样筑牢师德师风根基,让教育家精神蔚然成风?

  张咏梅:我时常在思索一个问题: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在哪些方面应顺势而变,哪些方面又需坚守不变?

  我给出的答案是:既要积极拥抱变化,更要牢牢守住教育初心。当下,一名合格的现代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素养,更要拥有深厚的教书育人情怀。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近年来,镇海中学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核心就是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镇海中学的教师始终践行“以校为家”“学生在,老师在”的承诺,不搞有偿家教、不谋第二职业。

  每年高考结束,学校都会派出骨干老师、名优教师,分赴新疆库车、四川大凉山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开展帮扶活动,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人群。

  镇海中学注重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师风风范与专业技能,实施新型教师评价机制,努力用“德艺双馨”的师资力量,培育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与此同时,我们还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树立教师榜样等方式,积极构建并不断提升教师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工作环境优化、职业发展规划到生活关怀,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水平,设立教师子女“教育无忧”计划,全方位给予教师支持与关爱,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在于课堂上的春风化雨里,在于拒绝课外有偿补习的静心坚守中,在于深夜备课的孤灯明灭间,在于矢志静心从教、潜心育人的人生选择里。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将学生视为考试机器的“教书匠”,而是愿做守望麦田的“大先生”,正如张桂梅用病躯托起大山女孩的未来,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躬身践行,这些值得我们敬佩的当代教育家的坚守,本质上都在诠释一个真理: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传递,而是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

  当教育真正回归“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纯粹本质时,教师的精神境界便成了最生动的教材。那些课堂上的谆谆教诲,那些对教育初心的无悔坚守,那些在平凡岁月里绽放的生命之光,都在无声地构筑着教育的终极答案:唯有教育者用生命践行“有用”的定义,学生才会懂得“有用”的真谛。

  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深刻的传承逻辑——当教师将做人准则镌刻进教育日常,当教育现场上始终跃动着向善向上的灵魂,孩子们自然会在“润物无声”中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沈莉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