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阅《四明谈助》,发现清代宁波罗城内的两个诗会很有意思。
《四明谈助》“南城诸迹”卷里,有一词条叫“逸云书舍诗会”,创办人名叫孙守荃,他的身份是乾隆己酉拔贡(科举考试中,通过府试的考生),著有《续咏物诗选》《逸云书舍诗编》。
孙守荃在自家宅院后面辟出一个小园,种了很多花草树木,用竹栏围起来,称之为“逸云书舍”。他在这个书舍,定期举办诗会,圈子不大,总计6人,都是当时宁波诗坛顶流,自称“同人诗社”。相约是,每人生日那天举办雅集,还为这个雅集,郑重其事地邀请当时的史学家、方志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蒋樗庵写了一篇序。
之所以请蒋樗庵写序,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在当时宁波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高,另一个原因是蒋的父亲也曾创办诗会,影响比较大。从蒋樗庵的序言可以看出,蒋父创办的诗会成员有12人,也是在每个人的生日当天举办诗会,也就是说,逸云书舍的诗会是仿效或者说是继承了蒋父开创的生日诗会这一惯例。
蒋的序言落款是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十五日,由此我推断逸云书舍诗会就创办于这一年。至于存续了多少年,不得而知。
也是在“南城诸迹”卷里,关于“南湖黄氏世家”,下面有一个词条叫“息圃诗会”,创办人黄定文,为唐代明州刺史黄晟的后裔。
黄晟最早居住在当时明州城外的姜山,他的后人于“明初迁于城中”。黄氏世家人才辈出,黄定文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官至扬州司马,公务之余爱好写诗作文,著有《东井诗文钞》六卷,东井是他的号。
黄定文宦游一生,于1810年64岁时荣归故里,儿子为他在住宅后面建造了一个庭院,名叫“息圃”。圃内修竹千竿、山梅数十株,松、梧、 桃、柳若干,另有“今是楼”“中绿亭”“仍旧馆”等亭台楼阁,可以想见是一处颇具规模的江南园林,比逸云书舍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保留至今,定然是A级景区了。
黄定文对自己的养老之所很是满意,自称“息圃退叟”。他回老家两年后的1812年,也就是距离孙守荃创办逸云书舍诗会13年之后,首创“二簋之会”。簋是古人盛放黍稷等食物的器皿,常用于祭祀或宴会。“二簋”的意思是食物的数量较少,可知他创办的这个诗歌party 比较简朴,没有美酒珍馐,估计最多也就一壶清茶几碟花生瓜子之类吧。诗人之交淡如水嘛。
息圃环境优美,主人才高八斗,诗友们乐此不疲,“约以一月一会,诸友轮值,作诗不拘体,韵亦不限定有无,取适意也……”。
“息圃诗会”圈子也不大,固定为8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四明谈助》作者徐兆昺。此外的7人中,周苏园、屠凫园、戎艾庵等人曾是逸云书舍诗会成员。古人写诗就像今人发朋友圈,或调侃或吹捧或发牢骚,兴之所至,出口成诗,非常随意。《四明谈助》里收录了部分息圃诗会作品,比如《二簋初集·息圃主人以分赠诗见示索和》《丙子(1816)十月朔日,息圃招饮主人,以诗代柬》等。另一组诗是卢蓬庐仿效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每位诗友写一首,类似素描画像。他咏徐兆昺的诗是这样写的:
城北美髯推徐公,
新词笑煞杨柳风。
说经早已联家学,
游履时应出剡中。
用现代人直白的话来概括,就是“城北美男、文采斐然、学识渊博、爱好旅游”,妥妥的人生赢家。我想徐兆昺对自己的外貌应该是比较自信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这首诗收录在《四明谈助》里,借他人之口告知后世自己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一枚帅哥,虽然当时他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翁了。
息圃诗会持续了很多年,这期间有两个诗友过世,另有一个调任外地为官,于是又增补进几位新成员。从《息圃绘五老图,主人题于卷首》一文中可以看出,至少在12年后的1824年仲春,大家还聚在息圃里的“今是楼”下小酌,彼时黄定文79岁,徐兆昺76岁。都奔八了,与诗会初创时的意气风发、随性唱和应该完全是两种心境。
黄定文当时大病初愈,他在文章里唏嘘感慨,怀想早年的“二簋之会”,虽然粗茶淡饭,但欢声笑语不断,如今来赴会的人少了几个。他请画师根据在场者的相貌,画了一幅《五老图》。
其实,宁波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诗会有不少,可能是徐兆昺对自己同时代人创办的这两个诗会比较了解,特别是息圃诗会,他还是会员之一,所以在《四明谈助》里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崔海波
200年前宁波诗人圈这样开party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4-21 10:48:05
最近翻阅《四明谈助》,发现清代宁波罗城内的两个诗会很有意思。
《四明谈助》“南城诸迹”卷里,有一词条叫“逸云书舍诗会”,创办人名叫孙守荃,他的身份是乾隆己酉拔贡(科举考试中,通过府试的考生),著有《续咏物诗选》《逸云书舍诗编》。
孙守荃在自家宅院后面辟出一个小园,种了很多花草树木,用竹栏围起来,称之为“逸云书舍”。他在这个书舍,定期举办诗会,圈子不大,总计6人,都是当时宁波诗坛顶流,自称“同人诗社”。相约是,每人生日那天举办雅集,还为这个雅集,郑重其事地邀请当时的史学家、方志学家、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蒋樗庵写了一篇序。
之所以请蒋樗庵写序,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在当时宁波文坛中的地位和声望高,另一个原因是蒋的父亲也曾创办诗会,影响比较大。从蒋樗庵的序言可以看出,蒋父创办的诗会成员有12人,也是在每个人的生日当天举办诗会,也就是说,逸云书舍的诗会是仿效或者说是继承了蒋父开创的生日诗会这一惯例。
蒋的序言落款是嘉庆四年(1799年)八月十五日,由此我推断逸云书舍诗会就创办于这一年。至于存续了多少年,不得而知。
也是在“南城诸迹”卷里,关于“南湖黄氏世家”,下面有一个词条叫“息圃诗会”,创办人黄定文,为唐代明州刺史黄晟的后裔。
黄晟最早居住在当时明州城外的姜山,他的后人于“明初迁于城中”。黄氏世家人才辈出,黄定文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人,官至扬州司马,公务之余爱好写诗作文,著有《东井诗文钞》六卷,东井是他的号。
黄定文宦游一生,于1810年64岁时荣归故里,儿子为他在住宅后面建造了一个庭院,名叫“息圃”。圃内修竹千竿、山梅数十株,松、梧、 桃、柳若干,另有“今是楼”“中绿亭”“仍旧馆”等亭台楼阁,可以想见是一处颇具规模的江南园林,比逸云书舍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保留至今,定然是A级景区了。
黄定文对自己的养老之所很是满意,自称“息圃退叟”。他回老家两年后的1812年,也就是距离孙守荃创办逸云书舍诗会13年之后,首创“二簋之会”。簋是古人盛放黍稷等食物的器皿,常用于祭祀或宴会。“二簋”的意思是食物的数量较少,可知他创办的这个诗歌party 比较简朴,没有美酒珍馐,估计最多也就一壶清茶几碟花生瓜子之类吧。诗人之交淡如水嘛。
息圃环境优美,主人才高八斗,诗友们乐此不疲,“约以一月一会,诸友轮值,作诗不拘体,韵亦不限定有无,取适意也……”。
“息圃诗会”圈子也不大,固定为8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四明谈助》作者徐兆昺。此外的7人中,周苏园、屠凫园、戎艾庵等人曾是逸云书舍诗会成员。古人写诗就像今人发朋友圈,或调侃或吹捧或发牢骚,兴之所至,出口成诗,非常随意。《四明谈助》里收录了部分息圃诗会作品,比如《二簋初集·息圃主人以分赠诗见示索和》《丙子(1816)十月朔日,息圃招饮主人,以诗代柬》等。另一组诗是卢蓬庐仿效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为每位诗友写一首,类似素描画像。他咏徐兆昺的诗是这样写的:
城北美髯推徐公,
新词笑煞杨柳风。
说经早已联家学,
游履时应出剡中。
用现代人直白的话来概括,就是“城北美男、文采斐然、学识渊博、爱好旅游”,妥妥的人生赢家。我想徐兆昺对自己的外貌应该是比较自信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这首诗收录在《四明谈助》里,借他人之口告知后世自己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一枚帅哥,虽然当时他已经是七十岁左右的老翁了。
息圃诗会持续了很多年,这期间有两个诗友过世,另有一个调任外地为官,于是又增补进几位新成员。从《息圃绘五老图,主人题于卷首》一文中可以看出,至少在12年后的1824年仲春,大家还聚在息圃里的“今是楼”下小酌,彼时黄定文79岁,徐兆昺76岁。都奔八了,与诗会初创时的意气风发、随性唱和应该完全是两种心境。
黄定文当时大病初愈,他在文章里唏嘘感慨,怀想早年的“二簋之会”,虽然粗茶淡饭,但欢声笑语不断,如今来赴会的人少了几个。他请画师根据在场者的相貌,画了一幅《五老图》。
其实,宁波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诗会有不少,可能是徐兆昺对自己同时代人创办的这两个诗会比较了解,特别是息圃诗会,他还是会员之一,所以在《四明谈助》里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崔海波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