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四明人文
《徐霞客游记》为何在宁海开篇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 2025-05-26 10:00:00

宁海县西门城楼 (秦学军 摄)

翻开《徐霞客游记》正文第一页,一行文字赫然在目:“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那是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末,即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和江阴县迎福寺僧人莲舟等一行,在踏踏的马蹄声中,走出了宁海县城西门。

自此,徐霞客以超人的毅力,开启了一生中最辉煌的长途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的探险考察之旅。他风餐露宿,独步荒野僻壤,“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不论旅途如何劳累,他总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考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正讹求真,直笔书写。最终由后人汇编成了一部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那么,《徐霞客游记》为什么要在宁海开篇呢?

松门岭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供图)

这里是去天台山的“登台门”

徐霞客在《江源考》一文中写道:“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今详三龙大势,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而中龙中界之,特短。北龙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国,惟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东分为浙之台、荡。”他把黄河以北视为北龙,长江以南视为南龙,中龙为江河之间的中界。其中南龙是连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太平洋的巨脉,大山与大海相接,徐霞客要考察南龙“龙头”天台山,从宁海开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天台山,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之岛屿,登陆则有四明、天台之山脉,皆为玄圣之游地,灵仙之窟宅。徐霞客自幼喜好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而天台山恰好处于南龙巨脉的龙首位置,正是徐霞客壮游天下的理想目标。

宁海城关原有古城墙护卫,东南西北各有城门,西门为“登台门”。“登台门”这三个古朴大字,指明它是通向台州府天台山的唯一驿道,沿途依山临溪,风景秀丽,非常适合步行出游。《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即今岔路镇),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此后徐霞客大概是牵马徒步前行,一路上还有专供过往行人歇脚解乏的廊亭。位于宁海城关二公里外的暗岩,为出西门后的第二个歇脚处。暗岩廊亭旁有一眼双水泉,据说冬暖夏凉,常年不干,一年四季均有人来此汲水烧茶。至今仍有坐凳、茶台、茶缸,行人至此,既可以避风躲雨,也可以饮茶闲聊。徐霞客也在此地喝过茶歇过脚,说不定那处茶台,就是当年“游圣”坐过的。

徐霞客又继续执笔记录:“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这筋竹岭处于王爱山岗中部,是一处交通要道口,东至宁海城,南至天台县或国清寺,西至华顶峰,各约35公里。“又三十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今弥陀庵已毁,遗址尚存,此处为筋竹岭至华顶峰的中间点,旁有仰天湖、鸡冠峰等。“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这次徐霞客出游,历经四天四夜,首宿梁皇山,次宿弥陀庵,三宿天封寺,第四天登上华顶峰。梁皇山与筋竹庵皆在宁海境内,再过去就到了台州府属地。由此可见,徐霞客在宁海地界上度过了两天快乐的日子。

这一次出西门之游,给年轻的徐霞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年之后,即1632年初春,徐霞客又一次来到这里,此时他已是一位中年男子。在《徐霞客游记》第一部下卷中,他写道:“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即上里坑,属宁海),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八辽岭,属台州府)而入天封寺。”

宁台古道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供图)

此次,他依旧选择在宁海地界的筋竹庵用膳。筋竹庵是《徐霞客游记》里出现的第一庵,可见此庵在徐霞客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犹记得19年前当徐霞客一行三人一马来到筋竹庵时,这里的僧尼十分好客,安排了丰富的素斋。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云游在此的国清寺高僧云峰和尚,指点他,“山险路长,行李很是麻烦,不如分兵两路,重担走大路,直接到国清寺。而你从山路去石梁,上华顶峰后,再到国清寺找贫僧取回行李即可。”因此,这筋竹庵不仅是徐霞客一行人登天台山的重要歇脚点,还是他壮游天下的第一个“导游站”。

另外还有一个趣闻,《徐霞客游记》中有一段话:“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这里的“於菟”两字乃是山大王老虎的别称。那时候宁海的山林深处,常有猛兽出入。据说徐霞客走到梁皇山上,差点被老虎所伤,幸得梁皇寺和尚相救,才化险为夷。至于具体细节,书中没有记载,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今,徐霞客当年出游时走过的古道,依然清晰可见并保存完好。现存的古迹有距西门2公里的暗岩廊亭和双水泉,均保持了古时的风韵。还有梁皇驿道残桥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后两次出游必经之路,与筋竹庵相接。筋竹庵更是修复如旧,供人们访古探幽。此条山道在宁海境内全长3724米,今人称其为“霞客古道”。

徐霞客两度出游走访名山大川,都选择自西门始,足见他与宁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梁皇街 (秦学军 摄)

这里有“心中偶像”的足迹印

徐霞客本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县城南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隐居学者。富裕的生活,丰富的藏书,为少年徐霞客提供了优越条件。他自幼磊落英奇,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历史、地志和山海图经一类书籍,并且被这些书籍深深吸引,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

这样成长起来的徐霞客,在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人眼中,是离经叛道的。他对科举制度不感兴趣,立志将功业建于山水之间。

徐霞客心中的第一个偶像,是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他读《论语·先进》,读到孔子与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点四人坐在一起聊天,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理想。弟子们一一回答,有带兵领军的,有治理国家的,也有祭礼的。孔子唯独欣赏曾点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按理说,孔子应该赞赏子路和冉求两位弟子,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而曾点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走在春天里。而这个只想走在春天里的弟子,却受到了孔子的表扬,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老百姓开开心心地走在春天里吗?桃花开了,柳树绿了,风筝飘上了天,那该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

孔子的这种赞叹,与徐霞客出游的志向是一脉相承的。徐霞客生前反反复复说过一句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这样写道:“长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惟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徐霞客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流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张骞、唐玄奘与元耶律楚材是徐霞客心中的另外三位偶像。

徐霞客醉心出游天台山的又一个推动力,则是诗仙李白与天台宗佛教文化。浙东自古是个迷人的地方,令许多人神往不已,诗仙李白高唱着“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与“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来到这里,紧随其后的有孟浩然、白居易与杜甫等众多诗人,从而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

让徐霞客崇敬的偶像还有方孝孺。徐霞客来到宁海、出游天台山时,已是明万历年间,正是方孝孺一案彻底平反昭雪的年代。宁海城内已建有正学祠与缑城书院,另外还有一座纪念正学先生的木牌坊,重檐翠展,错彩镂金,上高悬圣旨匾额。民间传说,石坊倒了之后是不能重建的,木坊坍毁则可以新造,故朝廷特许建木牌坊,以示对方孝孺的敬重。这座木牌坊建成,距离徐霞客进入宁海城仅相隔7年,颇有油漆未干之感。他应该是到过这里的,说不定还会走上前去,伸出双手轻轻地抚摸。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即徐霞客到宁海的前一年,方孝孺诗文全集《逊志斋集》又一次整理发行,史称“万历壬子本”。谁人不知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这个时候,徐霞客的内心一定是“感慨系之,欣而慰之”的。尽管这些内容没有在《徐霞客游记》里进行细细描绘,但开篇中的八个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已经活脱脱地写出了徐霞客彼时愉悦的心境。

徐母与友人陈函辉的支持

“霞客之奇,孺人成之”,这是徐霞客成名之后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里所说的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正是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徐霞客日后成为誉满天下的“游圣”。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是一个淡泊功名的人,平日他经常携朋带友登山临水,这一爱好直接影响了徐霞客对大自然的痴迷。徐霞客在刻苦攻读过程中,发现以前的地理书籍,讲的多半只是疆域沿革,对山川自然风貌总是含糊其词,一笔带过。遇见同一类问题,各书往往相互矛盾,不知所云。可见,那些著书人大多闭门造车,转相抄袭,很少亲自外出考察。徐霞客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踏遍华夏山河,“问奇于名山大川”,通过实地考察,校正古书谬误。

谁知就在他打算整装出发时,父亲突然病故。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儿子必须守孝三年。母亲王孺人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待三年一满,就主动劝徐霞客出门远游:“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并表示“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言下之意就是让儿子放心,“我身体很好,你出远门不要有太多顾虑。”又说:“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告知儿子如果守在家里,那就是养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马车车辕下的小马,是没有出息的。

22岁那年,徐霞客与慈母依依告别,第一次踏上了游太湖、探幽洞、登泰山之旅。临行之时,母亲王孺人还亲手为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勉励他去实现心中的理想。王孺人一直活到了81岁高龄,临终前,她对徐霞客笑言:“吾往矣!儿勿悲。人孰不亡,吾幸天年,且儿以奇男子名天下,憾乎?”

母亲是徐霞客远游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徐霞客首次到宁海时,已是27岁了。他是“自奉化来”的,当时他有一位关系亲厚的族兄徐仲昭在奉化,徐仲昭的父亲徐文光曾任奉化教谕。徐仲昭有位朋友陈函辉,少有文才,名震浙东,曾任靖江县令,恤民情,有政声,却遭劾奏,罢职归里,悉心注释《易经》。陈函辉虽是临海人,却对宁海一地的山水风光非常钟情。徐霞客通过族兄介绍,结识了陈函辉。自此之后,两人交谊深厚,“烧灯夜话”,结为莫逆之交。

徐霞客从22岁起,到56岁病逝,30多年间,几乎年年外出游历。除却前后两次从宁海出西门,探游天台山之外,东至舟山海岛普陀山,西达云南西部腾冲,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南抵广东的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份。陈函辉参与谋划了徐霞客最后一次赴滇西的探险行程,这是一次西南方向的“万里遐征”,当时的徐霞客已年届五旬。四年之久的野外实地考察,一路上栉风沐雨,历经了艰难困苦。晚年徐霞客病重归乡后,陈函辉又赶去探视。

故徐霞客辞世前夕,执意拜托族兄徐仲昭邀请陈函辉为他撰写墓志铭。陈函辉慨然应允,即刻写下一篇情深义重的铭文:“即长,益厌弃科举帖括,以山水为性命……蹑履穷幽,凿空万里,凡屐齿所经,星野舆图,皆能默识。其游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数百里……归而追叙游踪,日记录数万言,虽造次颠沛,未尝一日辍也。”

这一篇墓志铭写得确实精彩,读这样的文字,谁都会“心向往之”,它是后人研究徐霞客生平事迹的宝贵史料。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孙仰芳

【编辑:陈奉凤】

《徐霞客游记》为何在宁海开篇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5-26 10:00:00

宁海县西门城楼 (秦学军 摄)

翻开《徐霞客游记》正文第一页,一行文字赫然在目:“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那是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末,即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和江阴县迎福寺僧人莲舟等一行,在踏踏的马蹄声中,走出了宁海县城西门。

自此,徐霞客以超人的毅力,开启了一生中最辉煌的长途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的探险考察之旅。他风餐露宿,独步荒野僻壤,“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不论旅途如何劳累,他总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考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正讹求真,直笔书写。最终由后人汇编成了一部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那么,《徐霞客游记》为什么要在宁海开篇呢?

松门岭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供图)

这里是去天台山的“登台门”

徐霞客在《江源考》一文中写道:“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今详三龙大势,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而中龙中界之,特短。北龙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国,惟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南龙自五岭东趋闽之渔梁,南散为闽省之鼓山,东分为浙之台、荡。”他把黄河以北视为北龙,长江以南视为南龙,中龙为江河之间的中界。其中南龙是连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太平洋的巨脉,大山与大海相接,徐霞客要考察南龙“龙头”天台山,从宁海开篇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天台山,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之岛屿,登陆则有四明、天台之山脉,皆为玄圣之游地,灵仙之窟宅。徐霞客自幼喜好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而天台山恰好处于南龙巨脉的龙首位置,正是徐霞客壮游天下的理想目标。

宁海城关原有古城墙护卫,东南西北各有城门,西门为“登台门”。“登台门”这三个古朴大字,指明它是通向台州府天台山的唯一驿道,沿途依山临溪,风景秀丽,非常适合步行出游。《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即今岔路镇),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此后徐霞客大概是牵马徒步前行,一路上还有专供过往行人歇脚解乏的廊亭。位于宁海城关二公里外的暗岩,为出西门后的第二个歇脚处。暗岩廊亭旁有一眼双水泉,据说冬暖夏凉,常年不干,一年四季均有人来此汲水烧茶。至今仍有坐凳、茶台、茶缸,行人至此,既可以避风躲雨,也可以饮茶闲聊。徐霞客也在此地喝过茶歇过脚,说不定那处茶台,就是当年“游圣”坐过的。

徐霞客又继续执笔记录:“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这筋竹岭处于王爱山岗中部,是一处交通要道口,东至宁海城,南至天台县或国清寺,西至华顶峰,各约35公里。“又三十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今弥陀庵已毁,遗址尚存,此处为筋竹岭至华顶峰的中间点,旁有仰天湖、鸡冠峰等。“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

这次徐霞客出游,历经四天四夜,首宿梁皇山,次宿弥陀庵,三宿天封寺,第四天登上华顶峰。梁皇山与筋竹庵皆在宁海境内,再过去就到了台州府属地。由此可见,徐霞客在宁海地界上度过了两天快乐的日子。

这一次出西门之游,给年轻的徐霞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年之后,即1632年初春,徐霞客又一次来到这里,此时他已是一位中年男子。在《徐霞客游记》第一部下卷中,他写道:“壬申(1632年)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即上里坑,属宁海),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八辽岭,属台州府)而入天封寺。”

宁台古道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供图)

此次,他依旧选择在宁海地界的筋竹庵用膳。筋竹庵是《徐霞客游记》里出现的第一庵,可见此庵在徐霞客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犹记得19年前当徐霞客一行三人一马来到筋竹庵时,这里的僧尼十分好客,安排了丰富的素斋。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云游在此的国清寺高僧云峰和尚,指点他,“山险路长,行李很是麻烦,不如分兵两路,重担走大路,直接到国清寺。而你从山路去石梁,上华顶峰后,再到国清寺找贫僧取回行李即可。”因此,这筋竹庵不仅是徐霞客一行人登天台山的重要歇脚点,还是他壮游天下的第一个“导游站”。

另外还有一个趣闻,《徐霞客游记》中有一段话:“三十里至梁皇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这里的“於菟”两字乃是山大王老虎的别称。那时候宁海的山林深处,常有猛兽出入。据说徐霞客走到梁皇山上,差点被老虎所伤,幸得梁皇寺和尚相救,才化险为夷。至于具体细节,书中没有记载,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如今,徐霞客当年出游时走过的古道,依然清晰可见并保存完好。现存的古迹有距西门2公里的暗岩廊亭和双水泉,均保持了古时的风韵。还有梁皇驿道残桥和岔路口,是徐霞客前后两次出游必经之路,与筋竹庵相接。筋竹庵更是修复如旧,供人们访古探幽。此条山道在宁海境内全长3724米,今人称其为“霞客古道”。

徐霞客两度出游走访名山大川,都选择自西门始,足见他与宁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梁皇街 (秦学军 摄)

这里有“心中偶像”的足迹印

徐霞客本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县城南的名门望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隐居学者。富裕的生活,丰富的藏书,为少年徐霞客提供了优越条件。他自幼磊落英奇,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历史、地志和山海图经一类书籍,并且被这些书籍深深吸引,他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无限热爱。

这样成长起来的徐霞客,在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人眼中,是离经叛道的。他对科举制度不感兴趣,立志将功业建于山水之间。

徐霞客心中的第一个偶像,是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他读《论语·先进》,读到孔子与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点四人坐在一起聊天,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理想。弟子们一一回答,有带兵领军的,有治理国家的,也有祭礼的。孔子唯独欣赏曾点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按理说,孔子应该赞赏子路和冉求两位弟子,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儒家所倡导的。而曾点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想走在春天里。而这个只想走在春天里的弟子,却受到了孔子的表扬,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老百姓开开心心地走在春天里吗?桃花开了,柳树绿了,风筝飘上了天,那该是一种多么诗意的生活!

孔子的这种赞叹,与徐霞客出游的志向是一脉相承的。徐霞客生前反反复复说过一句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这样写道:“长恨上无以穷天文之杳渺,下无以研性命之深微,中无以砥世俗之纷沓,惟此高深之间,可以目摭而足析。”徐霞客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流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张骞、唐玄奘与元耶律楚材是徐霞客心中的另外三位偶像。

徐霞客醉心出游天台山的又一个推动力,则是诗仙李白与天台宗佛教文化。浙东自古是个迷人的地方,令许多人神往不已,诗仙李白高唱着“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与“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来到这里,紧随其后的有孟浩然、白居易与杜甫等众多诗人,从而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

让徐霞客崇敬的偶像还有方孝孺。徐霞客来到宁海、出游天台山时,已是明万历年间,正是方孝孺一案彻底平反昭雪的年代。宁海城内已建有正学祠与缑城书院,另外还有一座纪念正学先生的木牌坊,重檐翠展,错彩镂金,上高悬圣旨匾额。民间传说,石坊倒了之后是不能重建的,木坊坍毁则可以新造,故朝廷特许建木牌坊,以示对方孝孺的敬重。这座木牌坊建成,距离徐霞客进入宁海城仅相隔7年,颇有油漆未干之感。他应该是到过这里的,说不定还会走上前去,伸出双手轻轻地抚摸。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即徐霞客到宁海的前一年,方孝孺诗文全集《逊志斋集》又一次整理发行,史称“万历壬子本”。谁人不知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这个时候,徐霞客的内心一定是“感慨系之,欣而慰之”的。尽管这些内容没有在《徐霞客游记》里进行细细描绘,但开篇中的八个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已经活脱脱地写出了徐霞客彼时愉悦的心境。

徐母与友人陈函辉的支持

“霞客之奇,孺人成之”,这是徐霞客成名之后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里所说的孺人,就是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正是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促使徐霞客日后成为誉满天下的“游圣”。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是一个淡泊功名的人,平日他经常携朋带友登山临水,这一爱好直接影响了徐霞客对大自然的痴迷。徐霞客在刻苦攻读过程中,发现以前的地理书籍,讲的多半只是疆域沿革,对山川自然风貌总是含糊其词,一笔带过。遇见同一类问题,各书往往相互矛盾,不知所云。可见,那些著书人大多闭门造车,转相抄袭,很少亲自外出考察。徐霞客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踏遍华夏山河,“问奇于名山大川”,通过实地考察,校正古书谬误。

谁知就在他打算整装出发时,父亲突然病故。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儿子必须守孝三年。母亲王孺人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待三年一满,就主动劝徐霞客出门远游:“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并表示“吾尚善饭,今以身先之”,言下之意就是让儿子放心,“我身体很好,你出远门不要有太多顾虑。”又说:“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告知儿子如果守在家里,那就是养在篱笆里的小鸡、套在马车车辕下的小马,是没有出息的。

22岁那年,徐霞客与慈母依依告别,第一次踏上了游太湖、探幽洞、登泰山之旅。临行之时,母亲王孺人还亲手为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勉励他去实现心中的理想。王孺人一直活到了81岁高龄,临终前,她对徐霞客笑言:“吾往矣!儿勿悲。人孰不亡,吾幸天年,且儿以奇男子名天下,憾乎?”

母亲是徐霞客远游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徐霞客首次到宁海时,已是27岁了。他是“自奉化来”的,当时他有一位关系亲厚的族兄徐仲昭在奉化,徐仲昭的父亲徐文光曾任奉化教谕。徐仲昭有位朋友陈函辉,少有文才,名震浙东,曾任靖江县令,恤民情,有政声,却遭劾奏,罢职归里,悉心注释《易经》。陈函辉虽是临海人,却对宁海一地的山水风光非常钟情。徐霞客通过族兄介绍,结识了陈函辉。自此之后,两人交谊深厚,“烧灯夜话”,结为莫逆之交。

徐霞客从22岁起,到56岁病逝,30多年间,几乎年年外出游历。除却前后两次从宁海出西门,探游天台山之外,东至舟山海岛普陀山,西达云南西部腾冲,北到河北蓟县的盘山,南抵广东的罗浮山,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份。陈函辉参与谋划了徐霞客最后一次赴滇西的探险行程,这是一次西南方向的“万里遐征”,当时的徐霞客已年届五旬。四年之久的野外实地考察,一路上栉风沐雨,历经了艰难困苦。晚年徐霞客病重归乡后,陈函辉又赶去探视。

故徐霞客辞世前夕,执意拜托族兄徐仲昭邀请陈函辉为他撰写墓志铭。陈函辉慨然应允,即刻写下一篇情深义重的铭文:“即长,益厌弃科举帖括,以山水为性命……蹑履穷幽,凿空万里,凡屐齿所经,星野舆图,皆能默识。其游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数百里……归而追叙游踪,日记录数万言,虽造次颠沛,未尝一日辍也。”

这一篇墓志铭写得确实精彩,读这样的文字,谁都会“心向往之”,它是后人研究徐霞客生平事迹的宝贵史料。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孙仰芳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