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勤:微生物"家底"里藏着绿色农业密码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7-03 07:30:00
人物名片
张克勤,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植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领域的奠基者与领军人物。
核心观点
-微生物资源库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资源。宁波的海洋资源在这个领域极为重要,微生物开发潜力巨大
-从田间发现问题,回实验室破解,再到田间验证。只有经过田间验证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
-生物防治是保证绿水青山的重要方面——既保障“粮袋子”,又守住“健康线”
-企业是未来绿色农业创新主体,当企业能“接得住”科研成果,当各方在信任基础上共担风险,中国生物农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前沿
近日,第十五届生物农药发展与应用交流会在宁波召开,聚焦农业绿色转型与公共健康议题,张克勤院士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生物防治新路径。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张克勤院士。
A
微生物“家底”:守护绿色农业的源头活水
记者:为何说微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对宁波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何启示?
张克勤:微生物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宝藏”,更是国家粮食和生物安全的基石。我们的资源库从全国各地收集保存了15355株高效杀虫微生物,以及占全国90%、占全球32.5%的线虫生防真菌种类;发表线虫生防微生物新属5个、新种85个;获得一批对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原具有高活性的生防菌株并应用于新产品研发,这些资源好比农业领域的“战略储备粮”。
微生物资源为何如此重要?首先,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程度尚不足1%,还有99%的未知世界有待探索。已发现的生防微生物资源是国家战略储备的重要活体材料,必须作为“家底”代代守护、不断扩充。其次,以微生物为“绿色生产力”,可以破解农业“卡脖子”难题,例如基于微生物与线虫的互作机制,研发出的高效生防产品,使云南玉溪番茄基地的线虫发病率从90%降至2%,减少80%的农药用量,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以大幅提升。
宁波的海洋资源在这个领域极为重要,微生物开发潜力巨大。例如近海红树林、深海微生物中蕴藏着稀缺资源,曾有企业从海洋菌种中分离出高效产酶的微生物,创造了巨大价值。加强海洋微生物储备,将为未来生物经济开辟新疆域。
B
“顶天立地”:科研必须扎进泥土里
记者:田间调研与实验室研究如何协同?农业科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张克勤: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所谓“立地”,就是双脚扎进泥土——在田地里我们要把调研做得更扎实,同时带着问题回实验室,继续攻坚。
“顶天”则是用前沿手段破解难题:带着问题回到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核心环节。将在田间地头观察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带回条件可控的实验室环境,通过揭示其内在机理,挖掘其科学本质。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理解问题的本质,还能为后续的创新技术、方法和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得到答案后,再回到田间地头去解决问题,是科研成果落地的关键步骤。科研成果必须经过田间验证,才能确保其在实际生产中的有效性。只有经过田间验证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最终服务于乡村振兴。
张克勤(中)在田间工作。 (受访者供图)
C
重构生态平衡:让绿水青山产出“金果实”
记者:如何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农业竞争优势?
张克勤:传统粗放农业依赖密植与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正是重构平衡的关键——它能减少污染、提升品质,让绿水青山产出“金果实”。
云南的案例就是明证:通过生物防治技术,玉溪番茄不仅产量增加,还获“绿色认证”,实现溢价销售。此外,这项技术为高原药材、柑橘等特色农产品注入了绿色基因,助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新时代农业必须兼顾产量与健康。密植必然会造成病虫害,这样会打破旧生态,我们就用生物防治构建新平衡——既保障“粮袋子”,又守住“健康线”,让金山银山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
D
企业创新:生物农药突围的核心引擎
记者:我国生物农药如何领跑国际?政产学研应如何联动?
张克勤:企业是创新主体,但需避免同质化竞争。此次在宁波参观大央科技时深有感触——他们用326项物理诱捕专利探索替代农药,这种“研发—市场”无缝衔接的模式值得推广。
政产学研需构建“黄金三角”:首先,在政策端,以财政支持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和生产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其与国际企业集团的抗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在科研端,企业应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生物农药的科技创新。例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中农绿康的合作,通过建立首都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最后,企业自身也需要有研发的能力,避免同质化竞争。未来生物农药企业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实现突破。具备较强资金实力和良好服务能力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当企业能“接得住”科研成果,当各方在信任基础上共担风险,中国生物农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前沿。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周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