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岛隶属于北仑区,是宁波沿海与陆地距离最近的岛屿之一,通过梅山大桥和梅山红桥相连。2015年之前这里叫梅山乡,现在叫梅山街道。梅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和社区中,有好几个是带“梅”字的,比如梅东村、梅中村、江梅社区等。
据说,很久以前,岛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峦生长着大片梅树,冬春之际,梅花盛开,海风吹拂,香飘云天。归航的渔民远远地望见梅花怒放,闻到浓郁的梅香,脱口而出:梅山到了,家就近了。于是人们把这座岛命名为梅山岛。
关于岛名的另一种说法是岛上有一座梅子山庙,为祭祀梅福而建。梅福是西汉南昌县尉,以直言抨击外戚专权弃官,隐居修道,被尊为“吏隐真人”。
据《梅山风韵:海岛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一书记载,宋代之前,梅山岛上没人定居,偶尔有渔人上岛暂住或航客停歇避风。宋元始,因海防而军民混居。明后期,迁入的岛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名是现成的,就叫梅山村。再后来,人口更多了,大家散居在岛的东南西北,形成新的村落,新村庄名字还是习惯性地带个“梅”字。
海塘建设微缩景观。
据说旧时梅山岛上流传着一句俗语:“小山黄岩讨饭忙,南汇外墩烧盐汤。”我请教了一位当地的朋友,得知“讨饭”是一种自嘲的说法,改为“讨海”更确切。
岛上小山黄岩一带百姓习惯于在海水退潮时,去滩涂上挖贝壳、抓螃蟹、捡海螺等卖钱,而南汇外墩一带的岛民专门从事晒盐业。
夏日里的一天,我去梅山岛办事。到达后发现时间尚早,想起不久前朋友朱先生曾经向我介绍过这里有个梅山盐场纪念馆,还送了我一本《难忘梅山——见证宁波市梅山盐场五十年》的书。我在手机里搜索了一下,纪念馆位于梅中村,步行过去只有2公里,于是跟着导航前往。
途中,边走边搜索这个纪念馆的开放时间,得知上午九点才开门,掐指一算,估计要在门口干等半个小时。想想有点郁闷,但既然来了,等就等吧。
走到梅山盐场纪念馆前,发现门开着,我有点意外,问工作人员怎么提早上班了?
他说,反正家里没事,早点来呗。
梅山盐场纪念馆一角。
梅山盐场纪念馆门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梅山盐场旧址”几个字,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梅山盐场旧址。
我自小生活在山区,对盐文化不甚了解。前不久去青海被称为“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景区旅游,穿着长筒靴子踏进盐湖,脚下就是白花花的盐,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参观结束,凭门票还领取了一小袋盐。当地人介绍说,这种盐叫湖盐。
网上搜索得知,盐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我们宁波靠海,大家平时吃的大多是海盐。
相比在茶卡盐湖里采盐,获取海盐的方法要艰难多了。几年前,我曾经在鄞州区咸祥镇一处盐田里观摩过晒盐技艺,但印象不深。这次在梅山盐场纪念馆里,一个个展厅看过去,对海盐文化略略有点了解。
纪念馆展现了古代煎盐晒盐工具、盐场职工生活用品、海塘建设情景和平滩制盐工艺微缩场景等内容。
挑盐箩。
梅山岛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海水咸度高,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晒盐先要建海塘,20世纪50年代,机械化程度不高,建设海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在纪念馆里,一张张不太清晰的黑白图片展示着当年建设盐场的场景,打夯、加固海塘、顶着烈日晒盐等。
其中一张图片上,很多人在齐膝深的海水里拉着一艘船,船上装着树木,下面的文字说明是“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搬运松树,铺垫塘基”,确实是千辛万苦!
在《难忘梅山——见证宁波市梅山盐场五十年》一书中,有作者回忆当年建设盐场的情景:“大家过着涨潮收工、退潮出工的不定时劳动生活。有一天晚上赶潮水挑灯夜战,我竟昏倒在仓洞里,等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队部的卫生室……”
当地有句老话这么说:天下三样苦,晒盐、打铁、磨豆腐。晒盐是三样苦中之首,大概流程是这样的:海水引入蒸发池——蒸发浓缩——转入结晶池——析出粗盐——收集加工。太阳越猛烈,产量越高。海盐的生产比在茶卡盐湖里直接捞盐复杂多了。
纪念馆的一面墙上写着盐场大事记:
1957年10月,宁波市决定在梅山岛兴建国营梅山盐场;
1994年,盐产量首次突破2万吨大关;
2005年8月,浙江省盐务局命名梅山盐场为省重点盐场;
……
盐场建设微缩景观。
2008年,梅山盐场完成历史使命,一万多亩用滩涂围成的盐田华丽转身为梅山保税港区,岛上三条几乎并行的道路——梅山大道、盐田大道、欣港路,宛如时空折叠的立体画卷,叙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奇。
梅山大道。
梅山岛“盐”的记忆
稿源: 甬派 2025-09-28 15:35:14
梅山岛隶属于北仑区,是宁波沿海与陆地距离最近的岛屿之一,通过梅山大桥和梅山红桥相连。2015年之前这里叫梅山乡,现在叫梅山街道。梅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和社区中,有好几个是带“梅”字的,比如梅东村、梅中村、江梅社区等。
据说,很久以前,岛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山峦生长着大片梅树,冬春之际,梅花盛开,海风吹拂,香飘云天。归航的渔民远远地望见梅花怒放,闻到浓郁的梅香,脱口而出:梅山到了,家就近了。于是人们把这座岛命名为梅山岛。
关于岛名的另一种说法是岛上有一座梅子山庙,为祭祀梅福而建。梅福是西汉南昌县尉,以直言抨击外戚专权弃官,隐居修道,被尊为“吏隐真人”。
据《梅山风韵:海岛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一书记载,宋代之前,梅山岛上没人定居,偶尔有渔人上岛暂住或航客停歇避风。宋元始,因海防而军民混居。明后期,迁入的岛民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名是现成的,就叫梅山村。再后来,人口更多了,大家散居在岛的东南西北,形成新的村落,新村庄名字还是习惯性地带个“梅”字。
海塘建设微缩景观。
据说旧时梅山岛上流传着一句俗语:“小山黄岩讨饭忙,南汇外墩烧盐汤。”我请教了一位当地的朋友,得知“讨饭”是一种自嘲的说法,改为“讨海”更确切。
岛上小山黄岩一带百姓习惯于在海水退潮时,去滩涂上挖贝壳、抓螃蟹、捡海螺等卖钱,而南汇外墩一带的岛民专门从事晒盐业。
夏日里的一天,我去梅山岛办事。到达后发现时间尚早,想起不久前朋友朱先生曾经向我介绍过这里有个梅山盐场纪念馆,还送了我一本《难忘梅山——见证宁波市梅山盐场五十年》的书。我在手机里搜索了一下,纪念馆位于梅中村,步行过去只有2公里,于是跟着导航前往。
途中,边走边搜索这个纪念馆的开放时间,得知上午九点才开门,掐指一算,估计要在门口干等半个小时。想想有点郁闷,但既然来了,等就等吧。
走到梅山盐场纪念馆前,发现门开着,我有点意外,问工作人员怎么提早上班了?
他说,反正家里没事,早点来呗。
梅山盐场纪念馆一角。
梅山盐场纪念馆门口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梅山盐场旧址”几个字,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梅山盐场旧址。
我自小生活在山区,对盐文化不甚了解。前不久去青海被称为“天空之境”的茶卡盐湖景区旅游,穿着长筒靴子踏进盐湖,脚下就是白花花的盐,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参观结束,凭门票还领取了一小袋盐。当地人介绍说,这种盐叫湖盐。
网上搜索得知,盐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我们宁波靠海,大家平时吃的大多是海盐。
相比在茶卡盐湖里采盐,获取海盐的方法要艰难多了。几年前,我曾经在鄞州区咸祥镇一处盐田里观摩过晒盐技艺,但印象不深。这次在梅山盐场纪念馆里,一个个展厅看过去,对海盐文化略略有点了解。
纪念馆展现了古代煎盐晒盐工具、盐场职工生活用品、海塘建设情景和平滩制盐工艺微缩场景等内容。
挑盐箩。
梅山岛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海水咸度高,具备晒盐的优良条件。晒盐先要建海塘,20世纪50年代,机械化程度不高,建设海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
在纪念馆里,一张张不太清晰的黑白图片展示着当年建设盐场的场景,打夯、加固海塘、顶着烈日晒盐等。
其中一张图片上,很多人在齐膝深的海水里拉着一艘船,船上装着树木,下面的文字说明是“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搬运松树,铺垫塘基”,确实是千辛万苦!
在《难忘梅山——见证宁波市梅山盐场五十年》一书中,有作者回忆当年建设盐场的情景:“大家过着涨潮收工、退潮出工的不定时劳动生活。有一天晚上赶潮水挑灯夜战,我竟昏倒在仓洞里,等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队部的卫生室……”
当地有句老话这么说:天下三样苦,晒盐、打铁、磨豆腐。晒盐是三样苦中之首,大概流程是这样的:海水引入蒸发池——蒸发浓缩——转入结晶池——析出粗盐——收集加工。太阳越猛烈,产量越高。海盐的生产比在茶卡盐湖里直接捞盐复杂多了。
纪念馆的一面墙上写着盐场大事记:
1957年10月,宁波市决定在梅山岛兴建国营梅山盐场;
1994年,盐产量首次突破2万吨大关;
2005年8月,浙江省盐务局命名梅山盐场为省重点盐场;
……
盐场建设微缩景观。
2008年,梅山盐场完成历史使命,一万多亩用滩涂围成的盐田华丽转身为梅山保税港区,岛上三条几乎并行的道路——梅山大道、盐田大道、欣港路,宛如时空折叠的立体画卷,叙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传奇。
梅山大道。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