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
本报是本市最早报道广东顺德将《三字经》上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的新闻媒体。近三个月以来,作为主流媒体,本报也一直在关注此事的进展。昨天,本报编辑桂晓燕老师作为惟一的媒体代表,在研讨会上进行了书面发言。
桂晓燕老师认为, 《三字经》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蒙学读物,被称为“蒙学之冠”;而王应麟则是公认的南宋知识最渊博的大学者,被称为“罕有伦比者”。作为王应麟家乡的媒体,对此人此书进行宣传报道义不容辞。多年来,在我们宁波晚报的相关版面上,先后有桂心仪、王介堂、周冠明、戴松岳、郑建军等诸位学者不吝赐稿,为宣传王应麟和《三字经》,保护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桂晓燕老师称,关于王应麟和《三字经》,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很多。仅就宁波在《三字经》保护和申遗方面的工作,她站在媒体人的立场提出一些想法。她认为,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宁波人民对《三字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增强保护、传承和弘扬的意识。同时,在《三字经》的传承保护方面要多做实事。如整理、研究、出版《三字经》和王应麟其他著作;在中小学里开展结合新时代特点学《三字经》的活动;在王应麟活动过的地方设立纪念性设施;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召开《三字经》学术研讨会等。此外,对于广东顺德方面李健明等学者的论文和研究材料也不应忽视。
当然,不管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桂晓燕老师强调, 《三字经》是中国的《三字经》,是我们遥远的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证物。今天的申遗和保护,正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我们要进行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科学扬弃,来创造和熔铸既有丰厚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 (记者丁晓虹/文胡龙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