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级联动”推动“人文社区”工程的实践和深化
2002年以来,江东区中心组学习,依托“两级联动”学习机制,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现了“人文社区”理论成果的转化,并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理论成果。一是“两级联动”使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人文社区”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立足于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理论。在基层开始探索“人文社区”建设的基础上,2002年8月—10月期间,由区委中心组三名成员牵头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带领区政协、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民政局有关同志,围绕着“全面实施‘人文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大家走访了街道和社区,实地考察了社区建设情况,召开了有宁波大学、宁波社科联的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听取了区机关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全面实施“人文社区”工程夯实文明示范城区基石——江东区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这个报告认为“人文社区”工程是“文明社区建设的突破,是文明示范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够“推动江东争创全国一流文明示范城区建设”。这个报告成为区第六次党代会决定全面实施“人文社区”工程的理论基础。2003年,又由区委中心组成员牵头与宁波大学教授共同组成课题组,完成了《“人文社区”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明确了“人文社区”考核指标体系,为基层建设“人文社区”确立了标准,该课题还获得宁波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区”工程几年实践下来,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仅区委中心组成员就出版了《人文社区: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石》专著一本,撰写理论文章44篇,其中11篇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党建研究》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2005年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2006年“当代中国人文精神与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江东召开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代表都对“人文社区”的理论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
二是“两级联动”促进了理论成果的转化,“人文社区”建设全面深化。
“两级联动”使理论研究不流于空泛,通过深入调研、总结实践、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听取专家建议,中心组成员能够形成有一定理论深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作为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的基础和框架,从而提高了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学习成果的转化。而这种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成果的再转化,给居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人文社区”创建过程中,建立了关爱人机制,使社区困难群体得到了救助;健全了服务人机制,使社区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生活、卫生、文体三个“十分钟服务圈”已在全区社区内形成,满足了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完善了教育人机制,使社区成为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接受新知识的“加油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点钟学校”这一全新的德育工作平台更成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2006年4月,全国城市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江东召开,与会领导、专家、代表形成共识,要把“四点钟学校”的做法推向全国;凝聚了人心,社区成了市民的“精神港湾”,社区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蔚然成风,氛围更加和谐。2004年,我区社区居委会直选中,社区成员参与率达到90%以上,社区自治组织选举成功率达100%。
三是“两级联动”带动了基层调查研究、敢于创新之风,“人文社区”内涵不断丰富。
在区委中心组的示范和带动下,各基层中心组也都围绕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确定重点课题,并带着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知实情,办实事,想实招,有效地保证了区里重大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同时,街道、社区作为“人文社区”工程的实践层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涌现出了“社区图书银行”、“社区科普吧”、“社区陶艺吧”、“社区茶馆”等新型文化活动载体,“爱心超市”、“邻里守望卡”“姐妹话聊室”和“妇女庇护所”等服务新模式。探索了以“爱心编织站”为主要形式的非正规就业,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之本,2005年江东爱心编织总站被中央授予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企业称号。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江东成为宁波市第一个没有行政村建制的城区,农民市民化,成了社区建设的难点。福明家园社区作为宁波市首个集中安置拆迁农民的新型社区,利用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观念转变快的特点,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朝着文明走”活动,实现孩子和成人教育的互动,目前该社区已创建成省级文明社区。这些新载体、新作法,极大丰富了“人文社区”建设的内涵。
实行“两级联动”学习机制,是江东区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有效载体,使理论学习的“虚功”实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江东区所有的城市社区都是市级文明社区,其中15个社区成为省级文明社区,划船社区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华光城社区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人文社区”工程的实践与不断深化,得益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用这些理论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