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吾病以及人之病
林银才是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被切除左肺、左肾,左输尿管,抽掉左胸四根肋骨,被人戏称“右派”。两年前他患上癌症,因顽强的生活信念和“绿色疗法”,竟起死回生,从死亡线上挣脱出来。由于这场绝症,林银才与抗癌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中国“倾家舍命举善第一人”。
林银才本与抗癌康复基金会毫无关联。由于患了癌症,他对癌症的痛苦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病吾病以及人之病”。
在医院里,他目睹一些患者因没有钱治病,家人走投无路在医院抱头痛哭、甚至自己轻生的情景,心如刀绞。他曾多次慷慨解囊,救助这些可怜人。
一次,从事医务工作的妻子纪平对他说,你再施舍,也是杯水车薪。若能建个专门的慈善机构,就能够为众多的癌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银才受到启发,便开始对此进行可行性论证。
一个惊世的构想呼之欲出
林银才调查发现,宁波市是个全国闻名、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心之城”,社会各界举善施善蔚然成风,其中“风调雨顺”、“我想”、“高者”等民间慈善无名英雄家喻户晓。数年来,他们频频向社会弱势群体捐献数千万元的善款传为佳话。目前,全市慈善机构累积慈善资金已逾7亿多元。
但是,不尽如人意的是,这些善款大多用于救助特困户和失学者,对“花大钱”、“白花钱”的癌症患者人群却爱莫能助。该慈善总会每年只能拨出3万元善款给癌症康复协会“洒洒水”,这对一千多名癌症患者会员只“毛毛雨”。至于全市每年新发病人1.1万人、总数已逾10万人的癌症患者,更是与这点善款无缘。
林银才认真琢磨了我国有关《基金会指南》、《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政策文书,开阔了视野。他借鉴国外基金会运作模式,结合中国及宁波的实际情况,找到了变“死钱”为“活钱”的路子。由此,一个宏伟的构想在他心中形成:改变以往慈善捐助单一“输血型”的模式,创建一个公募性、投资性、专业性的基金会,通过基金会自身的“造血机制”,建立举善的“造血型”长效模式,这是救助癌症患者最有效、最持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