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舍命,义无反顾
蓝图成于行动。他立即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为创建基金会而奔波。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一举重大举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首先是创办这类民间性、公募性的基金会是个崭新的课题,在全国无先例,无经验可借鉴,一时难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
其次,以他个人名义发起创建这样的公募性基金会,社会公信力也是个问题。
三是国家严格规定,基金会的原始注册资金需达到400万元,如此巨资,比创建一家大型集团公司还难,这对林银才来说不啻是个天文数字。
尽管困难重重,林银才仍然抱着乐观的信念积极行动,他掏出自己数万元积蓄作启动资金,四处奔波、游说。当地一家媒体独具慧眼,积极报道了他的创新之举,这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钦佩、支持者纷纷向林银才伸出援助之手。
一名远在北京公安部的机关干部孔令中给林银才寄来2万元个人积蓄。宁波市民卢黄娟表示愿把自己一套房子赠给基金会作办公场地。市民周聚宝先生自身是个低保户,曾因患喉癌被切除喉管,妻子又因车祸成为植物人,但他扔向基金会捐出了多年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3天之中,还有6名不留名的热心人共捐款28112元。这些虽然数额不大,但其意义却胜过万两黄金。
对林银才的基金会,社会上不同的声音也随之而起。有人视此为天方夜谭。有的爱心人士出于对基金会这一新生事物的不了解,抱观望态度。有的人则“欲捐不忍”,对捐款的安全性存有疑虑,觉得把钱捐给个人发起、又是陌生的民间性基金会,担心钱会被“忽悠”走,不如捐给正规的慈善机构来得稳当。甚至有人对林银才的基金会提出质疑,认为有个人炒作之嫌。
由于资金一时筹集不到,林银才决定破釜沉舟。他来到拍卖行,准备卖掉自己唯一的一套价值120多万元的高档住房,将拍卖所得捐给基金会作注册资金,以示决心和信誉。岂料,因人们有“房主患癌症,住房不吉利”的心理阴影,拍卖行对此一连公告三天,终因无人响应而流拍。
拍卖不成,林银才仍不死心,决定将房子捐赠给宁波市癌症康复协会和市慈善总会,希望能以慈善机构名义将房子“脱手”。没成想两家单位因操作能力有限,难以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