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海陆大救援
急难重险出奇兵
在宁波千里海岸线一片宁静的海湾,我们看到某部防救船大队的官兵们,正顶着39摄氏度的酷暑高温,穿着厚实的水兵服,在操场、在甲板展开高强度的训练。陪同采访的政治处祁主任介绍说,50多年的发展历程、400多次重大抢险救灾的英勇实践,形成了防大“闯龙潭、战险恶、下头水、建奇功”的防救精神。正是平时的严格训练,关键时刻才能“拉得出、救得起、援得上。”
深入到这群骁勇的官兵中间,我们听到一个个海陆大救援惊心动魄的故事……
惊涛骇浪中被困800渔民,军委电令海军紧急出征。防大开出万吨级救生舰顶着12级风暴潮驰援黄海
2007年3月4日,正是传统佳节———元宵节,全国人民都还沉浸在新年团聚的喜庆中,30年不遇的大风暴骤然袭击我国东海北部、黄海大部和环渤海海域,黄海及东海部分海面,狂风大作,风力最高达12级。出现了6~8米的狂浪区。然而,由于没能及时返航,苏北外海上百艘渔船深陷暴风眼,情势万分危急!南通、启东两市告急、江苏省委向中央告急,中央军委电令海军紧急救援。
3月5日零时, “叮铃铃……”防救船大队作战值班室电话铃声大作,刚查岗回值班室的大队政治委员单广智迅速抓起电话: “上级指示,长江口以东海域形成4~6米的巨浪,南通、启东800多名渔民被困海上。命令你大队862船、东救332船立刻作好出航准备,听令赴遇难海域开展搜救任务。”防救船大队迅速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立即着手器材物资准备,电令主要职号手立即归队。整个营区顷刻间灯火通明,舰艇备航汽笛长鸣,时间就是生命,紧张忙碌的官兵神情凝重而专注。正值元宵夜,官兵大都在休假,大队驻地偏远,交通不便,离宁波和奉化都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接到立即归队的通知后,数十名官兵分乘一辆辆出租车从宁波、奉化风驰电掣驶向部队。50分钟以后,舰艇官兵全部到位,物资器材准备完毕,为紧急救援赢得了一个小时的主动权。
凌晨5点,狂风夹杂着暴雨,掀起的巨浪肆虐地拍打着862船、332船进入任务海区,风力8至10级。一排又一排巨浪接连袭来,332船头直径10公分的龙门架被连根拔起!8厘米粗的缆绳断裂、两厘米厚的舷窗玻璃被击得粉碎!漆黑的大海上伸手不见五指……瞭望兵看到了难以想象的画面:近百艘渔船靠在一起在波峰浪尖上时隐时现,求救的信号灯遍布海面多如满天繁星。但是海况太恶劣,舰艇摇摆幅度大,大队长董焱迅速和指挥所确定了救援方案。“用撇缆枪把缆绳打过去,让渔船靠过来。”枪帆长刘三五组织人员,把渔船需要的物资通过海面漂浮,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渔民的手里。“解放军同志,感谢你们!”脱离险情的近百渔民感激之余热泪盈眶……
在搜救的4天中,官兵们发现渔船329艘次,对6艘次渔船实施救助,为受困渔船和渔民补给大米面粉600公斤、副食300余公斤、各类药品94盒、船用油200余公斤及铁锚、缆绳等救援物资。3月7日下午4点,船指挥所接到上级命令,332、862船撤收兵力返回。至此,航程达781.2海里,猛烈的风暴造成舰艇颠簸,许多官兵连续三天三夜粒米未进,最终历时61小时55分钟的黄海搜救任务胜利完成。3月8日,国家交通部致函海军,感谢海军官兵对渔民兄弟的生死大营救。
萧山国际机场施工河堤坍塌,一潜水施工人员压在河底、生死不明。上万群众把希望的目光聚集在4名海军潜水员身上
提起杭州萧山的一次拯救任务,救捞中队的潜水员龚向东,至今记忆深刻。
2001年5月24日上午8点30分,地方一名潜水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新开河布设水下光缆作业时,突逢河堤整体崩塌,潜水员被石块困在河底,生死不明。当地在组织救援数小时没有进展的情况下,紧急求援。拯救任务又一次落到了防救船大队官兵的肩上。
“时间就是生命!”防救船大队救捞中队中队长丁卫国,带领3名潜水员组成的抢救小组火速前往救援。11时15分,抢救小组急速赶到了距驻地200多公里的出事现场。现场人山人海,挤满了围观的群众和焦急的工友,上万双眼睛全都聚焦在四名海军潜水员身上。丁卫国在现场了解基本情况并作完初步探察后,脸色冷峻,“抢救危险性太大!”一段长约10米,高4米多的石砌河堤已滑入河中,潜水员被埋入河底已达20多个小时。尤为严重的是,石砌河堤还随时都有继续滑坡和崩岸的可能,怎么办?“救!”中队长丁卫国斩钉截铁地说。
潜水员龚向东迅速换装下水,水下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感觉一点一点地清理石块,同时石砌河堤塌方的碎石不断滚落到水中,河水更加浑浊。同时,龚向东的潜水服袖口被石块划破,水已经涌进潜水服里,情形非常危急。17点50分,龚向东用尽全力冒险锯断遇险潜水员的软管,迅速将已被“活埋”河底长达28小时的遇险者托出水面。
龚向东刚出水,就被淹没在上万名群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
舟山虾峙门水道突发撞船事件,13名船员随着小渔船解体落入海里。危机关口,东救304船应急分队抛出了救生圈
在东救304船的荣誉室里,挂着层层叠叠的锦旗,但普陀区桃花镇茅山村渔民送的“拯人于危难,好事传千秋”的锦旗,记载的故事却格外动人。
那是2002年3月15日上午12时,舟山群岛海区虾峙门水道内,东救304船正在进行狭水道航行训练。12点10分,船的右前方驶来一艘万吨油轮,相距1.5海里左右。而正在这时,突然,一艘小渔船从下栏山驶来,试图横穿水道。所有人看到震撼与惨烈的一幕:小渔船猛地一下被万吨油轮的涌浪掀了起来,硬生生地反扣过来,又是一个浪头,小渔船彻底消失不见了!无数碎木板已浮出水面,渔船已然完全解体。也几乎是同时,一场紧急救援行动开始了。
船长王剑飞迅速命令副船长丁水华,紧急组织一支十余人的应急救援小组。与此同时,信号兵通过国际海上通用16频道,向航道内过往船只发出航行警告。救援小艇一步步地接近事发地点,海面上一共漂浮着13名落水人员。最糟糕的是有一名落水者因为头部受伤,已经处于昏迷状态。随着一个个救生圈的抛出和收回,一名名落水者被救出。13名落水者全部登上东救304船重获了生命。当一张张原本因惊恐而惨白的脸露出笑容,所有被救者送上海事船,东救304又开始了新的航程。
“桑美”强台风肆虐,摧毁福建沙埕港,千船沉没、航道堵塞!防大应召救援,28昼夜创了海军救援史上新纪录
对于尖刀班的潜水骨干刘安学来说,沙埕港抢险是自己潜水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防救船大队承担了许多重特大突发性救援任务,许多时候他们自身也面临着生死的关口。
美丽繁荣的沙埕港位于福建省东北部,2006年8月10日傍晚时分,强台风“桑美”把它变成了人间地狱:停泊在港内的一万多艘船只遭受重创,近千艘船只沉没。沙埕港濒临瘫痪。沙埕港的当务之急是火速清理航道,将阻塞航道的沉船打捞出水。
防救船大队应召加入了救援的行列,8月23日凌晨3点,170余名大队官兵组成的尖刀突击队直赴救援一线。临行前,刘安学的妻子带着6个月大的孩子,刚从重庆老家赶到部队,想要看看自己的丈夫。但任务紧迫,临走前刘安学对妻子说:“说真的,我也想留下来照顾你和孩子,过几天幸福日子,但身为一名党员,我首先要完成任务!”善解人意的妻子,毅然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沙埕港的水质混杂,泥沙较重、沉船位置的不确定性,无疑给潜水作业增加了更多危险性。一切就绪,打捞工作全面展开。在6名战友的帮助下,刘安学穿戴好重达70多公斤的潜水服,约半小时后到达海底。松软的淤泥一下没至膝盖,眼前黑暗一片,刘安学就在伸手不见五指中摸索,左手突然触碰到一个巨大的平面物体。刘安学心中一亮,立刻判断出这正是自己寻觅的沉船。刘安学继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铁质沉船极具危险性,破损处往往犹如利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潜水服割破。一个多小时后,刘安学大致已经知道这条船的朝向、角度,他迅速浮出海面。4个多小时的水下作业让刘安学身心疲惫,但他所提供的沉船信息却为下一步沉船的出水,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次日下午1时30分,沙埕港第一艘铁质沉船悄然出水,这是打捞出的最大一艘渔船。
经过28天两阶段的连续作战,防救船大队成功打捞起沉船22艘,打捞的沉船占军地四方打捞总数三分之一以上,占部队两支打捞队伍打捞总数的95%,为人民群众挽回了数千万的财产损失,创造了沉船打捞和海军防救史多项新纪录,受到灾区沿海群众的交口称赞。
走近水兵葛红明
近日,记者与这群“最可爱的人”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战士们说得最多的“传奇人物”是防救船大队潜水业务长葛红明:他做潜水员整整20年,参加重大任务150多次,打捞沉船50多艘……
41岁的葛红明现在是国家一级潜水员,这个级别的潜水员全军不足10名。
他最传奇的经历是水下被困7小时。那是1995年7月15日,甬江口一艘挖沙船由于超载沉没江底,他们奉命去清理航道。
“那水真是急啊,我一下水,差点把人都给冲走,好不容易爬进船舱,把吸泥管插进沙堆里面。”说起那段经历,葛红明激动地描述:黄沙形成了一个正立的漏斗型,因为中间形成了空缺,四周的黄沙失去平衡崩然倒塌。那时他正站在漏斗的最底部,腰以下半身被埋到了黄沙之中,动弹不得。
“那会的水流,别的潜水员根本没法下来救你,只有等。”葛红明这一等就是7个小时,后来电话绳也断了,四周漆黑,一片寂静,可他硬是撑过来了。等到水流变小,战友们把他救出来时,他还坚持把黄沙清理完。
“我不是什么英雄,命是战友救的。”他告诉记者,当时他虽然害怕,但心里踏实,知道岸上有很多战友在等着他,他们决不会放弃他。
“还是他救过的战友多,每次都挺惊险。”葛红明的战友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去年8月25日,部队执行福建沙埕沉船打捞任务,潜水员张虎成在海底完成对一艘铁制沉船打捞前缆绳固定,正准备按原路出水时突然被随流而来的渔网罩住,因为怕供气软管拉断而危及生命,他不敢动,更可怕的是他发现渔网中还漂着一具尸体。葛红明受命紧急下去营救,一下水他的潜水服不知怎么被划破进水了,这意味着潜水员呼吸的氧气无法正常供应,但他还是凭着丰富的经验处置,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把战友救了出来。
说完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葛红明又谈起了家庭,说到妻子的时候他有点不好意思: “担忧肯定是有的,但她肯定支持,不然早劝我转业了。”葛红明说,他是部队的人,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他要留在战友的身边。这里是他真正体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记者许雄辉程潇龙樊卓婧/文记者王增芳通讯员祁大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