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大局。近年来,我市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并在实践中创新机制,建设热潮如火如荼。鄞州区的新农村建设起步早,起点高,动作大,并创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实践的“城乡融合型”、 “四民原则”、“和美家园”等新创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示范意义。
“城乡融合”
——新农村建设在高起点上进行
2002年鄞州撤县设区,开发开放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但随着新城区建设形象的日益凸现,农村面貌更显落后,有人甚至戏称: “城区像欧洲,农村像非洲”。鄞州区决策者形成了两个基本判断:一是鄞州已具备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基础和条件,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二是鄞州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全区1380平方公里,50%是山区半山区,72%的人口在农村。2002年,鄞州率先设立“新村建设办公室”,在全区正式启动新村建设。当时的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到鄞州考察调研后,对此十分赞赏,此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要求。
近年来,鄞州区的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初,鄞州区更是将“新农村建设”和“竞争力提升”、 “和谐区创建”一起列入今后五年区委要着力实施的“三大行动纲领”。紧紧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型新农村目标,坚持把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作为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的重中之重,创新建设思路,强化政策举措,加强引导激励,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的新路子。到目前,全区累计建设新村住宅655万平方米,拆除农村旧房36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0.4亿元,其中竣工447万平方米,为农户提供了5万余套新房。至今,累计有206个村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占全区424个应改村(包括已改居村)的47.4%,新农村建设已在鄞州区全面推开。
如何让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促共进?鄞州区的做法是,抓统筹规划这一龙头,采取多种模式共建农村新社区。
在规划上,坚持“三个突出”:一,突出城乡发展规划统筹。依据全区在市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定位,把全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放到城市化体系中加以考虑,编制城乡一体的城、镇、村规划体系。在新村规划上,根据“中心城区———镇区———居民社区”的布局,打破区域界限,允许异地迁建,使新建住宅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为实施社区化管理创造条件。二,突出新村规划个性特色。鄞州区建立了“规划设计专家库”,组织专家参与新村规划设计的评审和指导。筛选了12家符合资质要求的设计单位从事村庄设计工作,规定重点区域新村建设项目至少有2至3家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方案设计,经专家、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现场打分,按得分高低确定设计单位。在新村设计上,按城市化的要求和农村实际,注重营造不同建筑风格,避免村村雷同。目前,全区累计完成新村规划方案1080万平方米。三,突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按照覆盖全区、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村庄布点规划加强水、电、路等大配套建设;同时,加强村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中心、菜场等小配套建设;统筹区域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实行共建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由于各镇村所处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各不相同,发展的重点和目标各有侧重,因此,鄞州因地制宜,目前村庄改建机制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拆迁新建型。按照城市社区标准,通过整体拆迁、集中改建、统一安置的办法,建成都市型小区,并实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新城区、工业园区、近郊村等重点区域,通过挖掘土地的价值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实施拆旧建新。目前,全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
二是整理改建型。根据各村实际,采用整体改建、部分改建或形象改观的办法,在规划范围内,选定集居地、联合建设组团型的新村。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平原乡镇,其特点是打破村域界限,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前提下,允许跨镇、村迁建。目前,全区已有63个村实施这种整理改建。
三是迁址移民型。通过“内聚外迁”建设移民小区,以整体迁移或分散落户的办法,跨镇、跨村向中心村或城镇集聚,逐步实现迁址移民,旧村退宅还耕、还林。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偏僻、规模较小、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半山区村和地理位置偏僻的平原村。目前,全区已有12个村实行迁址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