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龙在手上
舞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全国舞龙的地方很多,动作套路也各不相同。1992年国家体委组织舞龙技术专家、学者起草《全国舞龙竞赛规则》,经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归纳,最终,规则以奉化9节龙的格局及套路为依据制定。规则要求:人数不超过16人,龙身呈封闭式圆筒形,长不得少于18米;规定套路设计的22个技术动作,也是根据奉化布龙来的。从表演项目,到正式比赛项目,五届全国农运会上,舞龙都成为一个亮丽的看点,哪一次都没少了陈行国的身影。
古老的奉化龙成为国家技术标准,是历代舞龙人、制龙人万万没有想到的。2006年奉化布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又成了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与布龙打交道大半生的陈行国,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这片土地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从田野走出,影响华夏,到头来,还需要回到田野去传承。
上世纪中期以前,奉化境内村村有龙队,乡乡有龙会,男人们哪个都会耍两下。1946年元宵灯节,奉化大桥商会在当时县城最宽阔的县江两岸沙滩上,举办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百龙大赛”,有108条布龙参赛,壮观的场面,至今令过来人难以忘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奉化境内还有100多条布龙在活动。而今,让人感到焦虑的是,仅能见到20多条了。
近两年,宁波和奉化对布龙文化逐渐重视,在奉港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陈行国也多次到学校去传授舞龙技术。儿子陈亮亮正在上高一,现在是学校舞龙队的龙头手。陈行国和岳林街道周家村的周永根,还被确定为省级文化遗产传承人,奉化文化局对布龙文化的普查整理也在紧张地进行中。
2008年春节前几天,宁波的雪特别大,天气也出奇的冷。得知自己传承人的新身份后,陈行国为一件事很伤脑筋———找不到一块排练场地。一问才知道,他所期待的仅仅是一个20米见方的空地。让人疑惑的是,在农村找如此面积的地方还能成为难事?
条宅村舞龙队原在村小学操场上训练,而今,小学合并到镇里去了,操场盖起了工厂。他无奈地说:“年轻的队员们都到城里打工去了,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集合一次很难。村里和队员们签定了合同,需要时必须回来。另外,训练经费也是个大问题。”
平时,除在家做龙,他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当教练,有偿地教授舞龙技术。一般的要教一个星期左右。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已有千余人。
对制作,他却很少教。一个朴素的想法,恐怕是不想让别人分这块“蛋糕”。
对于他,“龙”无处不在。舞龙时,他将自己视作龙爪,是龙体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舞动;制作时,他手上是有血有肉的动物,是上天的精灵,他能体会到一种温暖,嗅到一种气息;传承时,他把兴趣、职责和利益调治到一起,端出的是一杯醇厚的鸡尾酒。
自古奉化产生过多少布龙,没人能说清楚。有多少人承担起传承的职责,也没人统计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奉化龙文化比今天发达,喜欢的人比今天多。陈行国只是一个代表,传承还需要更多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