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央领导集体关心体育事业和北京奥运会纪事
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考察奥运备战工作。这是胡锦涛亲切勉励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加紧训练、为国争光。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赵承、李亚杰、刘阳、李江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59年风雨兼程,中国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体育史诗;走向世界、走向奥运,59年孜孜以求,中国进行了继往开来的不懈奋斗。
今天,奥运盛典的大幕即将开启,百年梦想触手可及。站在历史的又一个关节点上回望过去:共和国体育发展之路艰难而辉煌,倾注着中央领导集体的无尽心血和殷殷关怀,寄托着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执著追求。
这一切,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从一穷二白起步,中国人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国民健康素质迅速提高,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这来源于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力量:体育事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6月5日,在湘潭东方红广场,第一棒火炬手杨霞手持火炬开始传递。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
1917年,一位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的年轻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文中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表达了对体育与民族强盛之关系的独到见解。
他就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这位曾经怀抱健身强国理想的伟大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多次号召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身体健康。
当时的中国,没有一处像样的体育场馆,没有一支健全的运动队伍,没有一个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体育事业的发展被新中国领导人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挥笔写下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2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深刻地指示了体育运动和增强体质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奠基之旅: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兴建体育场馆,组建优秀运动队,建立体育学校……新中国体育搭建了崭新的发展平台。
——第一套广播体操、课间操、工间操,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展开。
——第一届全军运动会,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第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运动会成为人民的节日。
1953年底,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1954年初,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批准了这个报告。党中央在批转这个报告时指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号召全国青少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些重要指示,对改变学校体育状况,造就一代体魄健壮的青少年,改善民族身体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心增强人民体质的同时,新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1958年9月,党中央批转国家体委党组《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时指出,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纪录。
1956年,陈镜开第一次在世界纪录簿上写下中国人的名字;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一个腾飞的中国体育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空前激发了广大民众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国运盛,体育兴——这是一条被历史已经证明的道理。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
邓小平同志在家中院子里做自己编的健身操。(人民日报 照片为张宝忠摄)
1990年7月3日,邓小平视察北京亚运村后,在游泳馆看望中国水球队运动员。(人民日报 照片为张宝忠摄)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多次指示加强体育工作:“体育运动搞得好不好,影响太大了,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它鼓舞了这么多人,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听众,要把体育搞起来。” 他要求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1984年,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加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体育事业开启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邓小平亲自关心和支持下,中国加快了重返国际体育舞台的步伐——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体育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邓小平把群众体育看作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又十分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他说,没有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就没有雄厚的基础,好的选手就出不来,当然,整个国家水平要提高,要在提高指导下普及,这是对立的统一。
“我们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邓小平富有远见的要求推动了体育发展基础的进一步夯实。“提高水平,为国争光”,1983年邓小平为第五届全运会的题词,鼓舞了无数运动员刻苦训练,敢与世界最高水平争高下。1984年,随着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射击场上的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纪录成为历史!中国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耀眼夺目的重要力量。
体育事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体育的中心任务、重要任务就是要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根本宗旨。
在党中央关心下,一项宏大的体育工程,在1995年全面启动,这就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确定了用15年时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
1997年8月16日,江泽民为全民健身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这个跨世纪的、增强中华民族体质的宏伟工程做了精确、全面、深刻的阐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推动群众体育工作迈向新高度。仅1998年和1999年就共建全民健身工程1112项。建在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万人马拉松比赛、万人太极拳表演、威风锣鼓大赛;路边秧歌队、公园健身迷、小区晨练者……健身成为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2000年,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再一次走进奥林匹克体育场时,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比赛结束,中国队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三位。世纪之交,中国体育也迎来了新世纪。
10月3日,江泽民会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并同他们亲切座谈。江泽民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信心和力量。他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
到2002年,全国有4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71.8岁;竞技体育成绩大幅度提高,先后有1000多人次创造世界纪录,获得1000多个世界冠军……中国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力量和创造的奇迹。
200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借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
8月23日,江泽民在会见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我国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出发,进一步规划和加快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在更高的平台上,中国体育事业开始了新的出发。
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实地考察北京市奥运会配套交通设施。这是胡锦涛乘坐轻轨列车,实地了解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