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困境纷至沓来
曾多年亲历企业冷暖、一直关心中小企业发展的李子彬,向本刊记者解读了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所反映出的深层矛盾。
2008年年初,人民银行核定商业银行全年信贷增量控制在3.63万亿元,相比2007年“规模不变、增速下降”:一边是经济快速增长下的企业资金需求,一边是防止通货膨胀政策下的货币从紧,信贷供需缺口显而易见。
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信贷数据显示,各商业银行一季度发放的2.2万亿元信贷额度中,仅约3000亿元贷款授予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李子彬告诉记者,资金缺口加大是中小企业要解决的首要难题。在他看来,央行提高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去年的六次加息,以及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严格限定各个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并且把指标下达到中央银行、省银行、县支行等限制措施,对中小企业构成了很大压力,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蔓延。
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升高。李子彬认为,尽管中小企业对全国GDP贡献率达到60%,但是在全部信贷余额中,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不足25%,而且银行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也在上浮,民间贷款发展程度又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不可否认,民间借贷业务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相关部门难以有效审查民间借贷机构,企业在民间借贷中承担了巨大的市场风险。
目前“东南沿海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是资金紧张问题”。记者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了解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上浮达80%。多数地方民间融资月利率已高达4分到6分。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不啻于一个高不可攀的门槛。
4月份以来,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多个省市地方政府纷纷组织力量,监测当地民营经济及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商务部、外汇管理局、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诸多中央职能部门,成立专家小组赴江浙闽粤等地实地考察。半年度经济数据公布前后,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调增信贷额度,用以支持小企业信贷需求及涉农贷款。
“而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又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据李子彬介绍,我国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只占2%,直接融资占98%,“千军万马都在银行贷款上”。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70%是直接融资,30%是间接融资。不少城市资本市场建设比较滞后,中小企业难以在债券市场上获得成功,“比如说中小企业板于2004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现在4年了,上市企业300多家,融到资金500多亿元,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1998年以来各种投资基金取得发展,我国现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800家,但是,基金总体实力不够强,退出渠道不通畅。且基金规模多在10亿元以下,很少有战略投资。
导致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不单是融资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成本与市场、技术等的一揽子问题”。李子彬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带给中小企业的影响绝难忽视。在国际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大背景下,2007年还出台了新的劳动合同法,并且较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这两项政策的出台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压缩了加工贸易部门的利润空间,使得工业品的出厂价格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加重了企业负担。“国内CPI连续3年创新高,随着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企业资金缺口将明显增大。”
李子彬分析认为,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上说,国内、国际经济动态必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国内看,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旨是防止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国家所有政策、所有地区都会产生大的影响,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会更大。”
从国际看,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和贸易下滑影响到了企业的出口。据了解,联合国5月确定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是3.4个百分点,最近调节到1.8个百分点,美国全年更是下降了0.2个百分点。李子彬认为,全球贸易市场的收缩,加上人民币升值,外商投资企业税制的改变,出口退税税率的降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打击,中小企业出口受到极大影响。2008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出口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4%。
陈乃醒告诉本刊记者,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小企业发展难,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待破解的问题。而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比,这次的冬天还“不算太冷”。在他看来,政策的变化和成本的升高是导致此轮中小企业难的主要原因。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变化导致中小企业主对出口持观望态度;另外,矿产原料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升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