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停工”背后
温州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尊贵的客人。高规格、高密度的调研背后,是中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集体寒冬
叶剑波面临的困难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作为民营经济的风向标,最近几个月,温州的变化前所未有。
7月起,中央领导频频调研中国经济的诸个发动机。温州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尊贵的客人。温州人从未见过如此多重量级人物如此密集地“空投”温州,他们已经嗅到了空气中不同寻常的味道。继国务院和各部委相继到温州调研之后,7月28日,由财政部企业司司长刘丽娜和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副司长向东牵头的调查组再赴温州。
高规格、高密度的调研背后,是中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集体寒冬。
“这是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这样解释寒冬的意义———上半年温州有将近10%的鞋企倒闭,下半年估计还有一批。她说,十年前火烧温州鞋也很困难,但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从打火机到皮鞋,从眼镜到服装,今年以来,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传统制造行业步入艰难寒冬,“企业倒闭潮”如潮水一般见诸媒体。今年3月底,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市委研究室研究员周德文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透露了一个数字———温州有近两成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这个数字迅速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表,温州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两成停工,这个数据是没有问题的”,周德文向记者强调,“我并非唱衰温州经济,地方领导要敢于正视现实,才能未雨绸缪”。他本人已经向温州市政府打了一个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正式报告。
周德文是温州模式的代言人,作为本土经济学者,他本人已融入温州特有的熟人社会关系网络,从2007年底,在和小企业接触中,他察觉到温州企业面临的种种压力。这一切令他忧心忡忡。
缺钱的滋味
台州飞跃申请破产,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在欠下上亿的民间借贷后不知所终;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困境,立刻牵动浙江民间资本敏感的神经
7月以来,周德文几乎参加了所有中央领导人在温州的调研,他预计,宏观趋紧的政策虽然可能有微调,但不可能根本改变,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将是这些企业最难熬的日子。
但上半年的日子已经很难过了。那些从来没缺过钱的企业,头一次感觉到了缺钱的滋味。
台州飞跃,中国缝纫机制造出口的龙头企业,5月申请破产。6月,义乌金乌集团董事长在欠下上亿的民间借贷后不知所终。
两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困境,立刻牵动浙江民间资本敏感的神经。据媒体报道,飞跃互保公司名单上有在台州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分别列第一、第三位的钱江集团、星星集团。
飞跃假如破产,后果不堪设想,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问记者,飞跃和多少家企业互保,飞跃一倒,这些企业怎么办?浙江民营经济在互相抱团的模式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型企业的兴衰,往往关系着地区经济的走向。
一个现象是,同为民营经济发达的浙南,温州并未像义乌、台州一样有大型企业的轰然倒闭。一个问题是,如果飞跃在温州,情况会怎样?
温州的民间金融,历史比台州悠久,规模比台州强大、发展更成熟,周德文说,这就是温州没有大型企业出问题的原因。
但谁也救不了飞跃,浙商银行温州分行行长王成良评价说,飞跃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不是资金的问题。产品没市场了,停产等待时机是最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亏本也要生产,这样只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浙商银行是专营小企业业务的银行,有25%的信贷以每笔500万以下的额度投放给小企业。王成良否认了银行缩减小企业贷款额度的说法,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对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2个亿。
王成良解释说,令民间感觉银行借贷比往年困难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虽然全年投放额度高于去年,但今年投放的增速比往年慢,资金供应增量赶不上需求增量。其二是,以往受到利润驱使,银行总是尽可能把信贷额度在上半年用完。但按照央行的新规定,每年的信贷投放必须平均分配到四个季度,所以今年上半年投放少于去年同期。以温州分行为例,今年一、二季度的额度已经全部用完,三季度有4.5个亿,估计很快也会用完。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成良说,如果中小企业处于库存增加、销售不畅的状况,银行不可能贷款给它,因为风险很大。
而有的企业已经未雨绸缪,主动回避风险。
浙商银行有一个贷款千万的客户,是温州一家较知名的制鞋企业,已经变卖了原材料,清空厂房,偿还了银行债务,准备等待环境转暖。这是一个理性然而严峻的缩影,更多的企业在勉强支撑,希望油价下跌原料价格下跌,希望国家改变出口退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