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中国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外部冲击
稿源: 中国证券报  | 2008-09-01 12:30:50

  不能因过去30年好环境而低估全球经济周期调整

  徐以升

  开放,是中国近30年最为核心的关键词。

  开放,即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如何展开的?当下的互动最为关键之处在哪里?展望未来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世界互动?

  近日,就以上话题,《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

  1、30年与世界经济的互动

  互动在逐步深化

  《第一财经日报》:先请你概述一下,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开放过程。

  李向阳: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开放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开国门,发展对外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余缺,引进外资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从南方讲话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阶段,这是对外开放的升级。这个时期,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逐步建立。

  第三个阶段,是加入WTO至今,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阶段。由于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开始加大。

  《第一财经日报》:三个阶段是渐进的,也就是说这种互动在逐步深化?

  李向阳:是的。对外开放是表现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这主要是指国际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第二个层面是规则与体制方面,中国的体制在不断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2001年进入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之后,中国对全球规则的影响力也在加大。用政治经济学的话说,以上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层面。

  新阶段: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走出去

  《第一财经日报》:毫无疑问,开放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你能否就此作简单总结?

  李向阳:过去30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对外贸易从最初调节国内市场余缺发展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外资在给我们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同时,对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示范功能功不可没。同时,市场开放打破了阻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以开放促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第一财经日报》:从展望的角度来看,新阶段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走出去。现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以QDII、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和中国投资公司(CIC)等为代表的中国资本也在走向世界市场。你认为这方面中国会带给世界怎样的影响?

  李向阳:如果说“引进来”是前30年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那么“走出去”将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进出口贸易,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全球市场的供求格局,并对过去10年全球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我国巨额的净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未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将会改变全球产业的布局和资本市场的供求格局。当然,这一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发达国家兴起的投资保护主义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障碍。

  2、对全球经济周期的认识不足

  开放不是没有风险的

  《第一财经日报》:世界经济是波动的。在这30年之中,我们尤其经历了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的IT泡沫危机以及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现在应该怎么来看世界经济的波动对中国经济曾经产生的影响?

  李向阳:暂且不谈当下的次贷危机。在此之前,我们经历的主要冲击是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美国IT泡沫破灭。但总体而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并不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基本上属于新兴市场的危机,没有全面波及到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更重要的是,我国当时的资本开放程度低,资本管制比较严格,不存在热钱问题。因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香港地区的联系汇率机制的直接冲击,二是对国内出口贸易的冲击。当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以及对外出口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但我国总体上实现了成功应对。至于2001年美国的IT泡沫危机,在美联储的扩张政策下,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冲击时间较短,规模较小。

  尽管东南亚金融危机没有影响到中国的开放,没有影响到中国更积极地融入世界,但是这两次危机的意义从观念上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开放不是没有风险的。

  对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认识不足

  《第一财经日报》:你提到这30年之中全球经济都没有怎么经历过大的、长周期的调整,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重要国际环境。

  李向阳:这恰恰是当下我们认识世界经济形势,以及认识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可能产生冲击的大背景。可以说,整个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经济本身没有经历大的周期,而国际经济周期因我们的开放程度低被成功地化解了。这导致我们对经济周期的冲击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中国对全球市场经济引发的经济周期性调整,一直是认识不足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出现上世纪70年代或者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大危机。这种看法多年来甚至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导地位。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新经济的高潮一度引发了“经济周期变形论”。国内经济学界、企业界都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已经发生了变形,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将不复存在,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将会熨平周期的波动。这种新古典主义的理念弱化了人们的经济周期意识,自然也弱化了防范经济周期的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国内投资者面对次贷危机惊慌失措、资本市场作出过度反应的一个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你的意思是,当下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调整是进入了一个大的经济周期。

  李向阳:目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一个深刻的调整周期。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可能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外部冲击。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滞胀、8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期间,当时的中国经济与外部世界处于隔离状态,并没有受到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通过财政、内需等政策的启动,成功地躲过了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但是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格局下,面对世界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再也难以 “脱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