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此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2008年,无疑是近十年来中国外贸遭遇最大波折的一年,也是中国外贸政策调整频繁的一年。
“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各地根据中央政策调整和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各类措施,给处境日益困难的外贸产业拓展发展空间。”我国外贸重镇宁波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丁海滨告诉记者。
外贸政策从“求稳”到“力保”
事实上,早在今年初,中央有关方面已经对今年外贸形势的困难程度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考虑。
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曾指出,“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必须充分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各种准备,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4月中下旬举行的第103届广交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分析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中国的宏观调控措施、法律法规的变化、国际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世界经济下行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企业的出口“是有一些影响的”。
对此,有关方面强调,中国外贸业的总体目标仍是“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同时需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
然而从今年第二季度末起,全球市场加速“跳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迅速压倒其他诸多因素,成为我国外贸面临的最大挑战。也就是从那时起,以出口退税率上调为标志,中国外贸政策也进入了“频繁调整期”。
10月15日召开的第104届广交会,也因此被称之为商务部“形势调研大会”,而两天后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
进入11月,我国外贸政策进一步调整为“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为此要“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同时“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策也不乏暖风。记者日前走访广东、江苏等地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针对本地情况出台扶持政策,如广东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加工贸易的结构调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