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出的故事:“没钱能干什么”
1972年11月到1973年2月,在中央的准许下,邓小平先后到江西南部的吉安、赣州等地调研。
11月14日,邓小平在井冈山结束了一天的参观考察后,晚上观看当地放映的革命样板戏影片《红灯记》。看到扮演李玉和的演员出场时,邓小平对当地陪同人员说:“这个浩亮姓钱,文革时‘钱’不要了,就叫浩亮。”他又说:“没钱能干什么,国家穷、人穷,不就是没有钱嘛!”
1975年,邓小平在对各行业进行整顿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如下发关于发展养猪业的文件,强调不能把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群众收入,而且使处于崩溃边缘的经济开始复苏。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共同富裕。
为了改变“国家穷、人穷”的面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了“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
30年过去,宏伟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
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建设三峡、承办奥运、飞船问天,成功应对一次次经济危机、一次次重大灾害。倘若是“没钱”,我们“能干什么”?
一次对话的故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刚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不久,车间里新来了一位大学生。小平同志对这位大学生非常关心,经常了解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一次,邓小平与他谈心。这位大学生感叹道:“这年头知识没多大用处。”
“文革”期间,原本生机勃勃的中国教育界和科技界,被摧残得百孔千疮。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被当成“臭老九”,“读书无用论”四处弥漫。
听了大学生的感叹,小平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知识是一定有用的,迟早能派上用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6年小平复出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告奋勇抓教育,抓科技,恢复了高考制度。当年就有570万青年参加了高考,各大专院校从中录取了27万多名学生。
邓小平不断强调科技、教育、人才的重要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0年后,他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2年“南巡”中,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上升为当今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正如邓小平所断言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记者:余孝忠 陈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