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模式”,情暖390万新宁波市民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3-30 07:54:36

  这个被称之为“1+15”的庞大的政策体系,基本覆盖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

  这份改善民生的“政策大单”,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得到了实惠。

  全市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定点培训机构159家,去年组织在岗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提升培训近12万人次,参加各类学历证书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有1万余人,10余万名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了基本素质提升教育。

  去年全市中小学共接收外来人员子女24.22万人,比上年净增2.82万人,其中公办学校接收15.67万人,接纳比例达到64.7%。减免学杂费5400余万元,接受地震灾区学生1600余人。

  去年共落实公共卫生补助经费1785.47万元,外来工子女免疫率达到98.5%,为113.6万名外来已婚育龄妇女落实了“五同五联五免费”的市民化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到90%。外来人员信息登记率、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分别为90.8%和100%。

  全面融合,绘就一幅和谐图景

  “老宁波人,新宁波人,都是宁波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咱家乡。”这是宁波新老市民和睦共处的真实写照。

  当成千上万的新宁波人用辛勤和汗水融入城市建设者的大潮时,宁波同样以宽阔的胸怀报以真诚的回馈。

  一个只有600多名常住人口的小村,吸纳了3000多名外来村民。几年前,这里出现的一个由新老村民共同建立的和谐促进会,把小村打造成了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这就是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创出的新老宁波人和谐共处的新路子。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人数居全大市首位的慈溪市,338个村级和谐促进会正在把8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第二故乡新家园。

  按照“党的领导、依法管理、共建共享、促进融合”的原则,宁波加快了融合组织的建设步伐。目前全市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达到100%,涌现出1358个融合性社会组织。

  有一个场景至今令人激动,2007年8月16日,来自江西铅山县农村的杨晓霞从市领导手中接过了户口迁入证书,正式成为宁波市民。这位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制品分厂二车间的纺织女工,用自己在宁波务工10年的优秀表现完成了从一个打工者到市民的命运转折。

  “从市政府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办公室,到把每年的12月7日定为外来务工者节;从实施外来工技能大培训计划到评选外来务工明星、外来务工劳模,政府的很多举措都让外来务工人员感觉到了浓浓的暖意。”目前已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以外来务工人员身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杨晓霞说。

  有一个画面至今令人难忘:2007年11月6日,在首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揭晓晚会上,在宁波扫了6年大街的徐辉站在颁奖台上,把一块金灿灿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奖牌颁给了宁波市市长毛光烈。

  “幸福是大家共同创造的,也是大家共同享受的。这个‘大家’,既包括宁波本地人,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是所有生活、工作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毛光烈说。

  “我喜欢宁波,在这个城市工作,我觉得很幸福。我愿为宁波扫一辈子的地。”徐辉,这位浙江省首位外来务工人员人大代表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宁波人的共同心声。

  宁波不但见证了390万名新市民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也在分享着他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幅共建共享的和谐画卷在宁波徐徐展开。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