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浙江将终结暂住证实行居住证 一字之差走了14年
稿源: 浙江在线  | 2009-03-31 07:52:28

  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已经施行14年的流动人口暂住证制度将有望终结,在我省的1800万流动人口今年年底前将用上居住证。

  昨天,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酝酿已久的《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在昨天,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东省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也删除了有关暂住证的内容,规定全省将实行“居住证制度”。

  [内容]

  居住证相当于“绿卡”

  根据草案,居住证分为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两类。流动人口需要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以内,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领临时居住证。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另外,根据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居住地投资创业或者属于居住地引进人才以及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应学历的流动人口,可以申领居住证;其他已取得临时居住证满三年,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并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流动人口,也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申领居住证。

  “事实上,居住证就相当于‘绿卡’。”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丁祖年解释,根据目前试点的情况,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在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真正和当地人一样。

  记者了解到,居住证上的内容有持证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现地址;服务管理信息,包括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未满16周岁人员、租住房屋。

  草案同时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础信息。

  [评价]

  新法使浙江更有吸引力

  “与14年前出台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不同,这部地方法规更多的是注重服务。”昨天,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孙志丹表示,当时主要针对“民工潮”等带来的问题,重点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

  “要改变人们对流动人口的认识,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草案明确提出,要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暂住”与“居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立法理念更显人性化,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规范。

  而早在去年,嘉兴、慈溪等地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之时,舆论就一致认为,居住证制度将为有力地保护好流动人口权益、同时提高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待遇,此举将大大增强浙江对人才以及优质劳动力的吸引力。

  居住证与落户挂钩?

  正方:参照上海等地的做法,对持居住证达到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要允许其转为居住地常住人口,与户籍制度改革相衔接。

  事实上,在条例草案征集意见之时,关于居住证能否与落户挂钩便是网友讨论最多的话题。在条例的审议报告中,也被列入审议意见。

  反方:落户不是这个条例解决的事情。目前,我省一些地市出台了相应的落户政策,比如学历、买房、投资等条件,如果省里再出台硬性规定,领取居住证几年后可以落户的话,势必使得一个地区会出现不同的落户政策。

  归根到底,人口管理是国家体制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对外来流动人口更平等、更有效的管理,最终有赖于国家层面户籍制度的改革,否则短时间内,将有大量人口拥入一个地方,将加速房价和房租的上涨和加剧交通的压力及各项社会设施的负担,最终引发社会动荡。今日早报

  同城报道:为160元的暂住证东躲西藏大半月

  暂住证制度将终结,浙江走进人性化“居住”时代

  □青年时报记者 许梅 田晓晋 顾肖艳 时报实习记者 李胤 章寅 文/摄

  时报讯 在昨天上午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省政府将《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

  《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进入了正式立法程序。

  目前,浙江实行的是《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该条例1995年制定出台,2004年7月进行过修改。

  此次提交审议的《条例(草案)》提出,浙江即将告别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

  从“暂住”到“居住”,浙江用了14年。

  《条例(草案)》有很多新的亮点,更加体现了公民平等,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让流动人口一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暂住证·14年故事

  暂住人:于晓辉

  年龄:40岁

  两人160元的暂住证办不起

  14年前,26岁的重庆小伙于晓辉,带着老婆,揣着200元钱,坐上了从老家到杭州的火车。

  在丁桥,小两口花了身上一半的钱,租了间小房子安顿下来。

  一个星期后,已身无分文的于晓辉,找到了来杭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新开的制衣厂当带班组长。

  喜悦还没散去,一个新问题又缠上了他——联防队员让他去办暂住证。

  于晓辉说,那时,通过厂里办暂住证要80元钱,“两个人就要160元!我们俩当时的生活费都是找老乡借的。哪里还有钱办证。”

  不躲到凌晨1点多不敢回家

  因为办证太贵,于晓辉说当时的想法是“能拖就拖”。也正是因为没办暂住证,小两口开始过起了提心吊胆的日子。

  “每天都睡不踏实。”于晓辉说,从下午5点下班开始,心就老是悬着,怕联防队员来敲门:“十几年前,联防队喜欢半夜12点来查房,有的时候,凌晨1点多也会来。”

  为了躲联防队,小两口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房东人很好,知道联防队要来查房,会提前通知我们。”于晓辉说,“他知道我们不是坏人,只是没钱。”

  每次收到联防队晚上查房的“风声”,他们就特别紧张:吃完饭,简单收拾收拾,小两口就往有暂住证的老乡家里跑。不敢早回来,忍着困苦撑。回家前,有暂住证的老乡还会提前去帮忙“望风”,“确认联防队员都走了,我们才敢回家。”

  “有时大半夜的,联防队员来敲门,我们就只能假装家里没人,大气也不敢出。”于晓辉说。

  最后借钱办了暂住证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个月,小两口实在受不了了,于晓辉就和老婆商量着把暂住证办了。那时候工资还没发,“厚着脸皮,向老乡借了钱。”

  借了钱,小两口赶紧去办暂住证:“那天晚上,我们睡得特别好。”

  于晓辉说真想不明白:像他们这样,在工厂里上班的本分人,就因为那160块钱的暂住证,被逼得跟坏人差不多,每天东躲西藏的,“当年,办个暂住证为什么那么贵呢?”

  对这个高价格,于晓辉认为“非常不合理”——虽然只是百十块钱,但对当年的打工一族们来说,却是一大笔钱:够租一个月的房子,还够两人半个月的生活费。

  14年过去了,于晓辉已从一名打工者,成为一家大型制衣厂的管理者:杭州华裕制衣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在丁桥买了房子,有了市民卡,他已经不需要再办暂住证了。

  现在,只要有新的工人来,他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办理暂住证。“我尝到过没有暂住证的苦,不容易。”他说。

  暂住人:聂长英

  年龄:32岁

  坐12个小时的火车只为盖一个章

  聂长英19岁就来到杭州闯荡。

  13年过去了,现在,她和丈夫在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了一家店。杭州的大街小巷,她都很熟悉,还会说上几句杭州话。

  但一张暂住证,让她和杭州疏远了。

  聂长英和老公2002年结婚,2007年,已结婚5年的他们计划要一个孩子。虽然已拿了几年暂住证,但因为他们不是杭州本地人,准生证明,他们还是要回老家——江西办。“听说,之所以必须回老家办,是因为杭州这边不能确定我在家乡有没有生过孩子。”

  但店里的生意刚刚有起色,聂长英夫妻俩不得不推迟怀孕计划,一直到7月淡季的时候才回家办证。

  聂长英说,为了这个准生的章,他们坐了将近12个小时的火车回老家,来回花了三天的时间。

  暂住人:陈帝龙

  年龄:35岁

  夜半敲门声留下“心理阴影”

  老家在贵州的陈帝龙,1995年到杭州。他遇到的第一个“坎儿”,也是暂住证。

  从家出来时只带了150元钱的他,到杭州后,全身上下只剩30元。而当时,办一张暂住证就要120元。

  没有工作,仅剩的30元本来就连吃饭都不够,哪里还有钱办暂住证?对当时的陈帝龙来说,办暂住证,在杭州落下脚,比登天还难。

  跟于晓辉一样,在陈帝龙的心里,至今还有联防队员半夜敲门声的“阴影”。

  “好歹总算过去了。”陈帝龙说,现在,外地人来杭州,办暂住证已经不要钱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