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农民对乡风文明的期待
日前,在北仑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的帮助下,笔者在该区春晓、大\等地随机抽取100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在对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序时,最关注“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村民占72人,有20人最关注“乡风文明”,而且大多是年轻人。据调查,不少村民认为现在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城里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今后生活富裕了,“乡风”自然会文明起来;还有些人认为,农村民风好于城市,能保持住就可以了。
什么是村民心目中的好“民风”?调查发现,农民最看重的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其次是社会风气好,包括没有赌博、吸毒,没有盗窃和打架斗殴,不破坏公物和乱丢垃圾等;接下来分别是村里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民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不搞封建迷信、和谐的干群关系……
调查表明,北仑的农民认为如今最应该纠正的社会风气是盗窃和赌博;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最欢迎的是通过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法律知识;最想要改善的文化活动设施是室内活动室和体育健身器具……
得到调查数据后,笔者和北仑区文明办、政研室、新村办及有关乡镇、街道的“三农”专家一起进行了分析。专家们认为,这些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该区农村乡风文明的实际情况。总结起来有五条: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受农民关注的程度不高,相比较而言,农民更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风气总体满意,但对盗窃、赌博等现象深恶痛绝;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与农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村的社会交往方式大多基于血缘与地缘,在这个熟人社会里,农民比城里人更看重“人情”;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文化和法制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自己既能避免触犯法律,又能用法律保护自己。
乡风文明实证调查之一:农民素质
一周六下午,北仑柴桥街道大溟村修葺一新的黄氏宗祠里,村民们在听完健康知识讲座后,村老年协会就开始组织乡风评议活动,由村干部、妇女代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10多位评议员坐在一起,对最近一个月村里发生的好人好事、不文明行为一一进行评点,好人好事光荣榜就贴在祠堂的墙壁上,不文明的行为则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一位老人说,一年下来,他们明显感觉村里学文化学科技、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
对村民自发组织的利用传统习俗礼仪进行自我教育,北仑区文明办负责人匡新泉认为,这是该区在开发开放新的观念冲击下,农民急欲提高素质的一种表现。
正是看到了这种迫切需求,北仑区正在进行中的农民素质提升行动才有了如今的红火。该区利用村民学校建立市民素质工程点,开展乡情民风教育、乡土文化教育、技术和法律培训等农民素质提升活动。新\街道开展的“理论大众化”活动已经有两年多,他们组建了老干部讲师团、青年业余宣讲队、外来人口宣讲团,搭建起一条政策、理论直达农民的“绿色通道”。如今,他们的经验已在全区推广。
孩子是乡风文明的传承者,也是今后的创造者。10年前,退休教师张鸿慈在紫石村建立起我市第一个村办“假日学校”。“假日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和社会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乡土文化,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品质。
记者感言:如果把新农村比作一个人。新房、新村、新街道是“衣服”,生产和经济是“躯体”,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灵魂”。衣服、躯体固然重要,但新观念、高素质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养懂技术、会发展、知礼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如今,随着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把祖辈留下来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强烈进取心发扬光大。他们以创造性的劳动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为“农民”这个散发着数千年乡土气息的词汇,增添了崭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