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千镇万村种文化”展示活动现场侧记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9-09-25 07:41:37

看一看,咱农民的手有多么巧

  昨天,宁波博物馆成了“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展示现场,入口处,迎接来宾的是慈溪农民余海军创作的一幅8米宽、4米高的画作《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幅画以夸张的形体、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当地农民晨练、看电影、上网、舞蹈等生活画面,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入馆的观众感受到浓浓的新农村新生活新文化的风味。

  一进入展示馆,人们眼前一亮,青砖、绿瓦、马头墙,博物馆展厅被改造成了一个个富有农家风韵的江南民居,一座农家小院,就是一个地区的展馆。

  第一家是杭州馆,小小的院子里别有洞天,小溪、青石板、绿草地让人似乎来到了西湖畔,而陈列两旁的绣花鞋、面人更让人爱不释手。这些工艺品,都是当地农民亲手制作的。正在现场做绣花鞋的桐庐合村村民麻根英告诉记者,这一传统手艺在当地“种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像她所在的村有2个厂、400多名村民专门制作传统工艺的绣花鞋,她们生产的鞋不但畅销国内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她举起手中的一双虎头鞋说:“瞧,这鞋我3天能做一双,可以卖40元,可受欢迎了。”

  进入第二家宁波馆,就像是进入了一位小姐的绣房,月洞门、博古架、妆台、布袋木偶、狮头帽、金银彩绣、泥金漆红妆家具,带观众进入了一个十里红妆的世界。记者得知,通过“种文化”活动,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不但得到保护,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正在现场制作泥金双龙提桶的胡佳佳年仅19岁,学习泥金彩漆已经两年了,她一边用灵巧的双手在桶上贴泥金,一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桶工序很复杂,要整整2个月才能完工,我身边有不少同龄人对学习这些传统文化都很感兴趣。”而在另一边,“不要问我家中妻,只要看我身上衣”的传统女红制作现场也很引人注目,服饰类、鞋帽类、被褥枕帐类、桌椅围被类绣品色泽亮丽、构图喜庆而别具风韵,宁波博物馆讲解员黄女士说,在男耕女织的旧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刺绣。此次展示中的龙袍和童装刺绣展品各有自己的特点,合Q绣和平绣于一体,Q绣更具有立体感。正在现场绣金银彩绣的张世君学习金银彩绣才2年,不过,心灵手巧的她已经创作了不少作品,她说:“我出身农村,从小喜欢中国画等传统文化,这几年,在宁波有关部门推动下,学女红的女同胞越来越多。”

  接下来的各个展示馆,个个别具特色,温州馆不但陈列了平阳木偶、细纹刻纸、米塑,还把一台筛纸机也摆进了馆内,现场演示传统纸的制作方式;湖州馆成了风筝的天地,一架250米长的巨型龙风筝威风凛凛;在嘉兴馆里,不但粉塑、灯彩、蓝印花布让人驻足,正在现场表演的皮影戏更是让观众大声叫好;绍兴馆更是令人叫绝,整套的酿黄酒的器具都搬入了馆内,远远就能闻到黄酒飘香,而角落里更有一座小酒馆,那位摇头晃脑、拈着黄豆下酒的,不正是“孔乙己”吗?看着他的样子,这用传统技艺酿的酒,果然醉人呢;金华馆的火腿、酥饼现场制作展示,衢州馆的和睦彩陶和江山西砚展示,舟山馆的渔民画和剪纸,台州馆的祈福纸亭和纸桥,丽水馆的扇面,这些出自当地农民手中的艺术精品,令参观者赞不绝口。

  通过“种文化”活动,许多农村传统文化技艺不但重新得到传承,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自海宁的24岁的郎章铭是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接触皮影戏,但以前学的并不多,以至于爷爷去世后,原来的100多套皮影戏都失传了,但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他的爸爸重新开始挖掘皮影戏,而他在大学毕业后,也投身于皮影戏艺术。如今,他不但会用牛皮制作皮影,还能表演数十套皮影戏,在海宁的皮影戏专场剧院,他一天要演上20多场;来自台州乐山小学的郭佳禾只有9岁,但她却有一手剪纸绝活,小剪刀在她手里飞上3分钟,一张漂亮的纸蝴蝶就“变”出来了。剪纸是台州农村的传统技艺,农民们可以在一座一米高的纸亭上制作出30多个人物,如今,这一技艺在当地各处开花,在乐山小学,还由专业教师每周固定开课,有30多名小朋友学习剪纸。

在现场,一名来自江北区的李老伯对记者说:“展馆中的许多技艺曾伴着我长大,原以为有些技艺已经失传了,没想到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还保护得这样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通过农村父老乡亲的手永远地传承下去。”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