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浙东沿海13灯塔历史科学价值大捆绑申报"国保"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1-19 08:04:04

  

  白节山灯塔近景

  鱼腥脑岛灯塔远景

  七里屿灯塔近景

  七里屿灯塔全景

  北渔山灯塔近景(资料照片)

  “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外辱侵略与开埠通商的重要见证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海上交通运输的重要标志,是近现代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近现代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保障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昨日,市文保所副所长徐炯明向记者介绍,浙东沿海灯塔目前正“捆绑”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浙东沿海灯塔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久远,而且数量多,在建筑形制、规模上都非常有特色,所以趁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这个机会,我们摸清了浙东沿海灯塔的基本情况。”市文保所专家告诉记者,“我们在去年调查了舟山、宁波、温州三个地区,共发现了几十处灯塔,其中仍在发挥航标作用的还有13处,其余或功能变化或废弃了,最后我们决定将这13处灯塔捆绑申报。目前,全国只有舟山嵊泗的花鸟岛灯塔是‘国保’,所以我们对这次申报信心比较足。”

  最早始建于1865年

  “浙东沿海灯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兴建起来的。”专家告诉记者,始建于1865年的宁波镇海口的七里屿灯塔是我国最早的两座近代灯塔之一。此后,陆续在舟山嵊泗列岛海域建有花鸟山、白节山、半洋礁、洛伽山、小龟山、东亭山(外洋鞍岛)、鱼腥脑岛、太平山等灯塔;在象山海域建有东门灯塔、渔山列岛建有北渔山灯塔等。“这13座灯塔中,除两座灯塔外,其余都建于1911年前,既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又是我国逐步打开国门,接受近代科学民主思潮的标志。”专家分析到。

  专家边翻阅一张张图片边介绍说,浙东沿海灯塔的建造之初受近代海关的管理,大多由欧洲人帮助设计建造,反映了当时最新的航海技术和建筑技术。灯塔一般由一座主灯塔和周边的附属控制、生活等设施组成。主塔为独立塔身,主体建筑一般采用定形石块垒砌,筑成圆锥形状或八角形的塔身,内径约2米,塔体一般高约10多米,直径约2.5米,内置螺旋形石阶梯,迂回至塔顶平台,平台上装置有灯器机械设备的灯笼与发光射灯。“浙东沿海灯塔不但保存了灯塔本体,还保存了汽笛、雾号、附属用房等设施,是航标体系的整体保存,是活的文物,难能可贵。”专家认为。“以前点油灯时代,灯塔要一直有人看守才行,看守灯塔的人常常是独自一人在岩石岛上工作,整天听着风声涛声,生活十分寂寞。现代的灯塔不必时时刻刻有人看守,有些灯塔装有电眼自动开关,守灯塔的人就自由多了,但是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工作也十分紧张艰苦。大雾时,灯塔的灯光就看不清了,灯塔管理人就必须用其他方式来引导来往的船只,忙着按喇叭或发出无线信号。”专家告诉记者。而且,现在的灯塔大都改为电光源或太阳能光源,远的能照射到几十海里外,为船舶提供了助航作用。

  开埠通商的重要见证

  在历时百年发展过程中,浙东沿海灯塔扼守着中国东南沿海南北通航干线的出入口,是通往我国东南沿海航线上及东南亚各国的主要航线上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宁波港的门户标志,是船舶出入舟山、宁波两港的门户标志和上海、金山、杭州湾航线上的重要指示器,见证了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发展历程,是历史灯塔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汇的结晶。

  “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历史上遭受外辱侵略与开埠通商的重要见证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海上交通运输的重要标志,是近现代海洋文化与海事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近现代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保障设施。”经过研究,专家做出4大价值评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