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国书记在办公室里
“硬”书记为村民办事有“硬”气,管家角色让人服气。
3月中旬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50岁的施娟珍正在别墅一楼照看刚出生几个月的外孙女。施娟珍和丈夫李贤涛是最早搬入干溪新村的住户之一。他们家花了30多万元就住进了面积为260多平方米的联体别墅。施娟珍说:“当初在山上住的时候,下一趟山就要两三个小时。现在住在这里,方便多了。当初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真是要感谢周书记和村里的安排。”
离干溪中心村五六公里的里岗、外岗是两个高山自然村,有250多户人家世代居住在山顶上。由于没通自来水、也没有卫生室,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少村民宁可下山租房住,也不愿再呆在山里头。
2003年,村里根据发展总体规划,决定对里岗、外岗实施下山移民安置工程。调查摸底时,尽管90%以上的村民表达了下山移民的愿望,但是大家心存疑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原里岗村党支部书记李象桥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会搬下来。
实施下山移民工程,需要资金保证。而当时,村里拿不出一分钱的启动资金。周以国以自己的名义向在外面做饮水机企业的朋友借来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你自己向企业借这么多钱,万一还不出怎么办?你不怕吗?”有村民私下问他。“不怕。大不了,我去企业为他打工,把钱慢慢还上。”他笑着说。
为了制定下山移民政策,他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开展了7次问卷调查,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其中单就安置房的价格及老房补偿标准,就组织人员花了近两个月时间进行精确测算。
为了让下山移民住上“放心房”,在他的主导下,移民安置工程的建造发包一律采用招投标形式,并特意附加了资质要求,有效地避免了空包、转包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同时他又委托监理公司、市质监站实施双重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当时有不少移民户担心工程质量。他们到施工现场实地踏勘后都感慨地说:“以国书记经手的东西,阿拉尽管放心。看来阿拉搬下来没有问题啦!”
当然,在征地和老房拆除过程中,也有部分年龄较大的群众产生抵触情绪。周以国就利用茶余饭后、节假日时间,利用自身的威望,并巧妙结合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上门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有的甚至去了十几次。
在周以国等一班人的努力下,下山移民安置工程顺利推进。昔日荒芜的百丈滩上,崛起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据统计,目前干溪新村已建房312户(套),其中,抽签到户271户(套),入住100多户。
在移民新村,周兴良一家已经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新房。这套面积125平方米的一楼新房让周兴良出入方便多了。木工出身的村民周兴良,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小作坊。去年5月20日,他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几天后,正好是移民安置房正式抽签的日子,还在住院的周兴良向村里要求希望能安排到一楼,方便自己今后的生活。按照政策规定,周以国把情况通报给村民代表,让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村民代表同意后,周以国安排周兴良抽取了一楼的房签。
从外岗搬迁下山的村民郑明焕患了重病,家庭因病致贫。去年春节前夕,从杭州肿瘤医院做完放疗回家休养的周以国听说后,马上从家中拿出500元,托人捎给郑明焕。接到这笔暖心款,郑明焕不禁流下了眼泪。这个历时8年、投资5000余万元、建房312户(套)的下山移民工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上访、质量和安全事件。在干溪村,村干部每周上班6天,并坚持每周一会,将村里待办的事情统统摆到桌面上讨论。这是周以国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作出的规定。他说,我们既然当了村干部,就多为村民做点事情,不要摆架子。
由于自来水管道老化,村民生活用水非常不便。他与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克服资金紧缺难题,成功地实施了自来水管网改造。为了节约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派村民代表四处打听价廉物美的改造材料,直接从厂方进货,边安装边验收,工程最后付出了221万元,比精心测定的预算还要节约60万元。
近年来,干溪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推进。投入190余万元,不仅实现了村内主干道路硬化,还新建桥梁2座,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30余万元建造社区卫生服务室,方便了群众就医;投入30余万元改造了菜场,方便了群众购物;投资54万元完成村落文化宫三期建设,方便了群众娱乐;投入40多万元进行庭院整治,美化了村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