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主动性仍待提高
虽然技术措施纷至沓来,但企业应对情况不容乐观,主动性仍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应对中,超过一半的出口企业都存在信息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只重订单和合同,忽视进口国的技术体系和具体要求,缺乏对技术措施信息的主动关注。数据显示,仅有6.8%的企业会主动从国内外的TBT/SPS咨询点以及国外政府网站等途径获取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宁波检验检疫局WTO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这无疑增加了碰壁的机率,也导致了应对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无法有效减少损失。另外,技术能力、成本以及上游合格原材料采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很多企业无法通过技术改造,跨越壁垒,甚至只能主动放弃订单,造成机会损失的扩大。调查数据表明,样本企业机会损失金额达到6753.89万美元,比直接损失多出48.52%。另一组数据表明,500家样本企业因无法攻克技术措施,不得不取消了319次订单,占到全部损失次数的六成,这成为技术措施带给企业损失的最常见形式。
宁波检验检疫局认为,要攻克越来越频繁的技术措施,企业必须要增强应对技术措施的意识。随着自由贸易区的不断扩大、关税的逐渐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将越来越成为出口的主要障碍。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技术措施体系,时时留心与自身相关的法规或标准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在出口前,更是要对进口国的具体要求做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要提高应对技术措施的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对方的标准。有关专家建议,企业应该以每一次应对为契机,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用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化解技术改造的成本,从而真正实现应对。要从技术上攻克技术措施决非易事,对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有关人士认为,相关出口企业应加强与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交流,积极参与通报评议、培训研讨等活动,既可以扩充信息面,获得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评议等工作减缓甚至减弱技术措施对出口的冲击。
新闻链接
宁波企业应对技术措施成功案例
请认证机构“把脉”
2009年,宁波某集团为了把产品打进美国的沃尔玛超市,主动邀请世界知名认证机构为企业“号脉把关”,仅用45天时间就完成了一款搅拌机的产品设计和UL认证检测任务,从而使企业顺利完成了首批20万台圣诞节产品订单。
“亡羊补牢”恢复出口
2008年底,欧盟委员会紧急出台了《关于防止星天牛传入欧盟并在欧盟内部扩散的紧急措施》,北仑一园艺有限公司的两批出口苗木被对方以发现天牛为由被销毁。该公司为此扩充了满足出口要求的防虫设施,修建了符合欧盟要求的防虫缓冲带,完善了种植、处理、包装、存放等一系列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2009年2月,欧盟代表团来甬检查时,对上述措施表示了肯定。下半年开始,该公司的苗木产品被同意恢复输欧。
政府部门主动服务
奉化某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接到香港客户的一笔大订单,要求向香港地区出口猪肉罐头。企业负责人有点犹豫,因为对香港地区的相关标准、要求十分陌生,不敢下决心生产。奉化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获悉后,主动收集到了香港关于猪肉兽残限量要求以及罐头中重金属限量要求等相关标准,从厂房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原辅料和添加剂的采购、标签设计方面对企业提供指导。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该公司的首批1800箱、12.8吨猪肉罐头日前摆上了香港地区各大超市的货架。
宁波日报记者 冯春鸣 通讯员 潘 明 应一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