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项目谋求大“变脸”
在舟山通往宁波的跨海大桥上,刚过金塘岛,就可以看到宁波沿海岸线上布满了石化、电厂等大项目。这一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集聚了石化、能源、钢铁、纸业、汽车、船舶等六大临港产业,是宁波最有分量的工业支柱。
“对临港工业,现在要另眼相看了!”宁波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港工业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正在实现“大变脸”。
位于镇海的宁波化工区,就是宁波临港工业循环经济的成功样本。
“我们迎来了大规模投资期。”宁波化工区管委会主任胡祖友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两个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60亿元的大项目即将动工兴建,目前园区已落户镇海炼化、LG甬兴化工、阿克苏诺贝尔项目等一批重化工项目,去年区域内工业产值近900亿元。
而在前几年,宁波化工区却承受着招商“冷清”的压力。在7年时间里,园区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多亿元实现了统一处理排放污水、统一供热供气、统一环保处理固体废弃物。而对于招商引资,却自设高门槛,坚持对环保安全不达标的项目一律说“不”,并拒绝了数家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医药制造企业入园。
在甬江南岸的北仑,占全区工业经济“半壁江山”的临港工业,也在发生着嬗变。
北仑区工业局局长助理邬忠舫告诉记者,以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内容的循环经济,正在改变临港工业“黑、大、粗”的形象。目前,8家企业已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94家通过或正在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已形成了石化、钢铁、电力建材等几条循环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中循环;以“生态北仑”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大循环。
“能效对标”的创新做法,使北仑循环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北仑去年开始对钢铁、能源、石化、造纸、水泥五大行业25家重点企业开展“能效对标”,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标杆,寻找差距,寻找破解之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对比数据显示,北电三期、开发区热电、宝新不锈钢、亚洲浆纸、逸盛石化等多家企业的产品单耗已居于国内先进水平,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今年初在全区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宣布,全区去年在环保方面投入达23.6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811”临港工业废气整治,关停了宁波热电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2%,提高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