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洪刚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记者 王鹏 摄
本报连续两天刊登寻亲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宁波志愿者“甘霖”联系记者,希望能够借助本报开通的这个“寻子”平台,帮助已在宁波救助管理站生活了大半年的少年阮洪刚找到家人。
向一个孩子了解情况有多难?昨天下午2点,记者满怀信心地赶到宁波市救助管理站,但在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拉锯战”后,记者终于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处,也真正体会到了志愿者为帮助这些被拐、流浪、走失孩子找到家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沉默,有点让人抓狂
眼前的阮洪刚皮肤晒得黝黑,身材并不高大但很结实,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
阮洪刚是去年10月被警察送来的,当时16岁。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说,阮洪刚平时是个安分守己的孩子。
或许是不习惯面对陌生人,阮洪刚显得很沉默,低着头,不停挖着指甲。面对记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询问,他惜字如金,脸上更是看不出任何表情,一般只用点头或者一句“不知道”来作答。
因为事先曾听志愿者“甘霖”说过,阮洪刚说话带有绍兴、上虞一带的口音,记者就打算以此为突破口。
“你家是不是在上虞?”
阮洪刚点头。
“还记得是哪条路?”
沉默。
“记不记得家里的门牌号?”
又是一阵沉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记者始终没能从阮洪刚口中得到任何有效信息。
最后,还是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阮洪刚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或许用笔交流是个不错的方法。但记者随后发现,这个自称已经读初一的孩子根本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除了名字,他甚至连“数学”的“数”字也写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