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篇
要理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误解
如何认清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编写出优秀的校本教材,昨天,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斌华。
王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彻底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几十年的局面,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存的新的课程格局。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形成趋势和规模,然而必须理清若干重大误解。
误解一: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
许多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错误地以为,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含量很高,难度很大,甚至非常神秘。其实,并非如此。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学校采用选择已有的课程或改编已有的课程的手段,极少开发全新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含量不可能很高,否则其在中小学就没有推广的价值和可能。
误解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教材
有些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编写教材,一些行政部门领导到基层学校检查工作时,首先要求校方出示相关教材。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校本课程开发可以编写教材,也可以不编写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课程方案。
误解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门数越多越好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如琴棋书画、花卉栽培、环境保护、生命教育、禁毒教育、网迷教育、两性教育、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校本课程开发没有必要局限于“家长学”或“城市学”,也并非开发的门数越多越好。
误解四:校本课程开发由本校独自完成
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片面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入大自然,充分利用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校际之间也可以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宁波晚报记者 杨静雅 实习生 徐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