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现场
容易的麻烦的都要面对
今年6月24日,星期四,是白云街道联丰联络站接待选民的日子。
天下着大雨,轮到“坐堂”的两名人大代表是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黎明和白云街道社会事务科计生干部叶向阳。大雨没能挡住社区居民的脚步,67岁的扈女士在第一时间赶来了,手里拿着精心准备的几页材料,“我是代表我们小区150多户居民来的,我们希望能看上数字电视。”扈女士说。
这两年,宁波绝大多数小区都免费安装了数字电视,而她所在的环城西路52弄生活小区是老小区,没有物业,有点像没娘管的孩子,迟迟没能装上数字电视。“我们这一带虽然住的都是老人,但也有改善精神生活的需要,希望两位代表替我们说说话。”扈女士言辞恳切,随即递上了有多位居民签名的材料。
两名代表认真记录,并告诉扈女士,他们会向有关部门咨询,并尽快落实。这样的问题,两名代表心里有底,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但接下来的一名来访者就没那么容易打发了。
那是一张熟面孔,蹒跚的步伐,满经沧桑的脸,随身带着一个塑料袋,里面厚厚的一沓证明材料。两名代表认出来了,那是70多岁的王老汉,到这里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领导,我的老保问题还没有解决,生活没着落……”老汉一开口,两名代表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王老汉的情况街道差不多都了解,他是个老知青,退休后从外地回到宁波,因为没有养老保险,每个月只有80元生活补助,经济非常困难。王老汉希望代表能帮自己呼吁,解决老保问题。
两名代表表示,根据他们的经验,类似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但他们还是详细地作了记录,准备再次找有关部门协调。
两张群众意见接待表被整理归档,这样的接待表,白云街道的人大代表们已经整理了数百件。看到这些写得密密麻麻的接待表,代表们总会生出许多感慨:5年了,我们办成了多少事啊!
最初的想法
考察成都社区建设的意外收获
白云街道共有23名人大代表,5年前,许多代表多多少少都有些困惑。“我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搜集民意,难不成挨家挨户去问?”曾有代表自嘲,平时和选民接触太少,两会之前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拿什么去“交作业”。
当时的白云街道党工委书记、代表中心组组长项敏也深有同感,有些代表平时与群众接触少,代表意识不强,限制了自己的视野,使人大代表很难真正担当起为选民说话的重任,也影响了人大代表在选民中的声誉。街道曾在居民中作了个调查,多数居民都不知道自己选区的代表是谁,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反映。
“这可能是个普遍问题吧!”项敏曾这样安慰自己,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变了想法。
2005年4月,项敏在成都水井坊社区考察社区建设,该社区的书记正是人大代表,为了方便选民的沟通,在居委会专门开辟了人大代表工作室,居民可以在那里反映心声。项敏他们刚好赶上了一次约见,小小的工作室热闹非凡,居民反映的问题多而杂,他们眼中的信任和期待深深触动了项敏他们。
“我们街道许多人大代表也是社区干部,这种做法也可以试一试。”一个念头一闪,这便是成都之行的意外收获。
但是,大家都觉得,水井坊做法好是好,但一个代表接待毕竟有局限性,知识见解也有限,言行难免失之偏颇。考察回来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专门研究,一致决定在街道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多个代表轮流接待选民,听取居民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意见。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6月9日,两个联络站正式建立,开始分别负责联系街道所辖10个社区,6月16日开始约见居民,23名代表每周四下午2:30~4:30轮流到联络站接待选民。
联络站建成后,通过分发各种宣传资料、张贴海报等方式,在辖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随着时间推移,联络站在辖区的影响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