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芳 摄 李惠利医院输血科
董小芳 摄 市中心血站采血室
在市中心血站的统计资料里,有这样两组数据:
从2001年到2009年,我市无偿献血总量不断增加。其中2001年为10790.5升,2005年为15648.8升,到2009年则上升到了22258.2升。
2001年,宁波总共有2家医院开展了8例自体输血,自体输血量占临床用血总量的0.1%;2005年,采用自体输血的医院上升到了17家,其占临床用血总量的比例上升到5.5%;到2009年,宁波有31家医院采用了自体输血,例数达2592起,占临床用血总量的比例为5.8%。另据最新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自体输血占临床用血总量比例达到10%!
这让我们不禁疑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无偿献血意识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献血志愿者的大军当中。同时,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用血也越来越科学。那么,血库告急又是什么原因呢?
“所谓的供血紧张是一个季节性相对紧张,有季节的因素,也是更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反映。”宁波市中心血站站长张哲如是说。
第一大原因:
血源构成不稳定
和不少城市一样,我市无偿献血量的90%来自街头采集。
市中心血站曾算过一笔账,若以每人献血200毫升计算,我市每天需要315名市民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
但是进入7月以来,街头献血人次不断减少。设在二百广场和亚细亚商场的两处固定献血点周内平均每天只接待10余人,即便是周末,也只有20余人前来献血。而献血屋人数就更少,平均每天不足10人。
“街头献血人次的减少,客观上造成了这个季节的用血紧张。这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变热,酷暑难耐,外出的市民明显减少,走进献血车的人也就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我市无偿献血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即献血人群结构不合理。”
张哲一边介绍,一边从电脑上调出一个饼形图表,上面清楚地标记出我市献血人群的构成:外来务工人员占比例最大,为38.6%;其次是高校学生,占比28.5%。
“这两个人群占到了我市献血人群总数的近七成,因此每年寒暑假或外来务工人员返乡时,血源就尤为紧张。”张哲说,遇到这种情况,血站通常会将流动献血车直接开进机关、企业,以保证基本供血量。“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季节性血源紧张的局面,首先就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人群结构。有一支庞大、稳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至关重要。”
为什么发展这样一支队伍困难重重?
首先还是因为市民对无偿献血的知晓率比较低。根据《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2009年修订)》要求,城市居民知晓率应在85%以上,农村居民应在75%以上,在校青少年应在95%以上。而从2007年到2009年,经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调查,我市市民无偿献血知晓率均在75%以下。
有不少市民担心献血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影响。其实,一个体重50公斤的健康成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有4000毫升左右,其中有20%-25%(约1000毫升)的血滞留在“自体血库”即肝、脾等器官内,对人体的循环血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人体失血不超过600毫升或献血400毫升,“自体血库”中的血液很快就会被动员出来,恢复正常的血液容量。所以,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不愿意走进献血车还因为“如此‘简陋’的一个车厢,卫生安全条件能保证吗?”
这点市民朋友可以绝对放心。市中心血站每天都会用专用的消毒液和紫外线对这些献血车进行消毒,并定期进行检测,甚至连车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也是严格控制。
宁波日报记 者 董小芳 通讯员 周建霖 吕方伟 赵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