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本报报道的沁源房产经纪有限公司三家门店突然关闭、老板失踪一事,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据称,房款由中介经手,这一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再次出现问题,反映出一些中小房产机构存在的痼疾。记者走访发现,本市房产中介绝大部分都是条件简陋、操作简单的“小门面”。
据统计,目前在房管部门备案的共有230余家房产中介机构,尚不足全部中介数量的1/6,我市有千余家房产中介不在主管部门监控之下。
房产中介多街边小店
一部电话,一张桌子,一块小黑板……在不少人印象中,房产中介就是靠掌握的房源信息和中介人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打天下。
昨天上午,记者在江东白鹤公园西侧一排密集的街面房中发现,约50米范围内就聚集了4家房产中介。对面的12路公交车终点站旁,也开有数家房产中介。“黄鹂新村、白鹤新村、紫鹃新村等几个老小区都聚集在这一块,房源多,需求大,房产中介扎堆并不稀奇。”附近一房产中介的老板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这些房产中介大都名气不大,营业面积稍大的20余平方米,摆上电脑、办公桌,挂出房源信息就可以营业了;小一点的不足8平方米,一部电话、一张桌子和一块小黑板就能吆喝生意。和执业规范的连锁房产中介机构相比,这些小店都打着“××房产”、“××中介”或“××信息服务部”等制作简单的招牌。
记者随后走访明楼、汪弄等几个社区,发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在房管部门备案登记的共有230余家房产中介机构,但根据摸底调查,全市至少还有千余家房产中介没有备案。”房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房产中介都是“小门面”,存在诸多不规范经营情况。
门槛低引来涉足者众
根据规定,从事房产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到房管部门备案。市建委房交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房产中介市场的门槛相当低,因此,在房产行业“钱景”看好的大背景下,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从业者相继进入了这个行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房产中介机构的“身份”多样,粗分一下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在工商部门登记,在房管部门备案的;第二类是在工商部门登记过,但未在房管部门备案;第三类是涉足车辆、房屋等跨行业交易的;第四类是在工商、房管部门均未登记、备案的。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了以下问题:一些烟酒副食小店挂出小黑板,写上买卖租赁信息,也在从事房产中介行当;有的小型房产中介机构还经营公用电话、婚姻介绍、包裹寄存等业务……记者询问了多名店主,他们对于要到房管部门备案这一说法表现茫然。有人反问记者:“有工商执照不就可以了吗?我们是中介,又不卖房子!”
同时,房产中介从业者的专业知识也是参差不齐。“上午还在卖水果,下午就去当房产中介了。”一位业内人士这么打趣道。据称,许多房产经纪人都只有虚名,实际上没有资质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