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社工工作时间普遍偏长 最希望提高工资收入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7-29 08:13:07

 

  现状三:收入普遍偏低

  收入偏低也是造成社区工作者人才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次调查中发现,45位社区工作者中,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30人,占66.7%,收入在1500~2500元的有15人,占33.3%。在月收入超过1500元的人群中,绝大部分人的收入也在只有在1600元左右,极少有超过2000元的。

  与收入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及其家庭都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参与这次调查的社工中,“60后”的有5人,“70后”的有19人,“80后”的有21人,也就是说,年纪在21岁到40岁之间,正逢适婚年龄或者是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人数占受调查总人数的88.9%。

  “您希望哪方面的待遇得到最大的完善?”45位被调查对象中有44人把“提高工资收入”放在第一位,其余依次是“提高其他福利待遇”、“完善奖励机制”和“减少工作时间”。除“提高工资收入”这一项外,其余几项的选择人数都未过半。

  现状四:社区人才留不住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位对个人的管理功能也越来越多地向社区转移,社区的管理内容和难度不断增加,这也对社工的学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45人中大专毕业的有17人,本科毕业的有27人,仅有1人为高中毕业。

  社区能留住这些人才吗?“在我们社区,来了四五个应聘者,试用期还没到已经走了一大半,工作太辛苦,收入又低,外面机会也多,很少有年轻人能熬得住。”社工吴小姐说。

  即便是留下的,很多人也没有打算将社工视为一份长久的工作。45位被调查对象中,有37人明确表示有过换工作的想法,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2.2%,且多为“70后”和“80后”。有社区工作者说,一些高学历的新人只是将这份工作视为跳板。

  社工小应说,和他一起进社区的同事现在已经上调去街道了,“虽然工资不高,但福利要比社区好。”大学读广告专业的小应也想换工作,但是一想到社区提供的“三金”和工作的稳定性,他又留了下来,“父母觉得与其去那种工作不稳定的公司,还不如留在社区。我也考过事业单位,虽然这次没考上,但我还会试一试。”

  其他社工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单位的决心给社工曹女士留下深刻印象,她认识的一位社区主任,连着考了三次公务员,最后一次成功了,但工作地点从市区换到了象山,“远是远了点,但也总比在社区工作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