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钟学校”有多种形式
目前,江东区共有“四点钟学校”25所,在读学生近万名。
“现在除了最普遍的无偿服务模式外,还有微酬服务模式和培养孩子兴趣的特色教育模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社区还有校本延伸模式。可以说,每个社区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的办校模式。”那雁翎说。
在华侨城社区活动室的墙上,有一张“四点钟学校”的每周课程培训表,周一是读书会,周二是手工课,周三是书画课,周四是棋艺,周五是绿色上网,周六上午还有乒乓球培训。
东柳街道教育助理俞盈盈告诉记者,华侨城社区平时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科普是这里的特色,像种植园、陶艺、天文、机器人等课程都受到孩子的欢迎,多的时候有七八十名孩子来这里。“四点钟学校并不是简单的托管。”这是大家的共识,它很好地把孩子们的教育纳入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地带,也很好地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
今年暑假,江东区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社区里举办的各项活动并不仅限于本社区里的孩子了,只要你感兴趣,任一社区的活动你都可以去参加,这些信息详细地刊登在“江东社区教育报”上。
“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走向全国
近两年江东区政府、街道两级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区所有社区建立了校外课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网上图书馆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和活动场所。依托“四点钟学校”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未成年人的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
江东区“四点钟学校”的服务模式先后获得“最具影响力文明服务品牌”、浙江省“十佳社区服务项目”等荣誉。2006年,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江东区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文明委决定在全国推广“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我们起步比别人早,接下来如何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得下一番功夫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此,江东区进行了“四点钟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制订了管理规范和星级考核管理办法,并努力凭借被列为省、市标准化试点项目的东风,将地方标准提升为国家行业标准。
(宁波晚报记者 胡菲 袁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