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做事真心做人
爱心互助邻里乐
10年前,他怀揣二十元钱来到宁波;10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店铺,还成了社区十多位孤寡老人的“爱心义工”。
来自安徽的高成松是一个很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普通的穿着、普通的相貌,说起普通话来夹杂着家乡的口音。
高成松自幼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30岁那年,他苦心经营的三合板厂因资金周转不灵破产。正在一筹莫展时,已在宁波江北上班的姐夫向他发出了“邀请”:来宁波吧,这里福利好、工资又有保障。就这样,高成松带着妻子来到了宁波,除去车费,两人只剩20元钱。
得益于姐夫平时的工作表现,高成松一到江北,马上被中马街道新马社区安排在了社区保洁员岗位上。虽然找到了工作,可高成松还是想自己创业。两年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高成松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社区工作人员,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没有技术,介绍他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没有场地,工作人员为他四处奔波寻找。
终于,一家属于自己的早餐点开张了。可半年下来,不仅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那段时间是我最彷徨、犹豫的时期,住的房子又漏水,加上妻子身体不舒服,真想放弃了。”高成松说,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开下去。“房子虽然漏水,但向社区反映后,马上有人帮着修好了;妻子身体不舒服,原来是节育环的缘故,社区专门为她开了免费的取环证明;经营亏损了,社区工作人员送来了1000元钱。感觉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很温暖。”
如今,高成松的早餐店每年能为他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现在很稳定,附近的居民也很关心我。”高成松告诉记者,有一次,他骑自行车把腿摔伤了,居民纷纷给他送水果、送药,让他感动不已;夏天,又给他送防暑药品。
居民的关心,让高成松心里充满感激。为此,他主动照顾起社区10多位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这使得高成松格外忙碌。哪家要买米了,哪家要换煤气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为了和老人联系方便,他省下钱买了部手机。一天早上,新义路的郑云芳老人打来电话说,找不到头疼药,高成松马上撂下手中的活,急急赶往老人家帮助寻找。(吴红波 卢 磊)
爱心互助邻里乐
自海曙区洞桥社区新居民联谊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的系列活动都注重新老居民间的交流,因此现在他们的隔阂少了,距离近了。社区里的老人会将家中半新不旧的多余日用品送给那些刚入住的新居民,而新居民又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年人服务,大家互惠互助,气氛非常好。
如来自安徽的邵士兵为老年人理发从来都是最便宜的,有的老人经济困难,他就免费服务。服务过程中,听说有的老人行动不便,他就主动上门免费服务,还结成了对子。如今他一共揽了7位老年人的理发工作,定期上门为老人理发,并负责为老人代充煤气。邵士兵还参加了义务巡逻队、调解小组和志愿者服务队,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当中。
邵士兵热心为老人服务,老人也没有忘记他的困难。小理发铺收入不高,邵士兵为了增加收入,想买一台冰柜卖冷饮。一位老人听说后,主动让自己在食品厂工作的儿子提供冰柜,给邵士兵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为忙,每到寒暑假,邵士兵最头痛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在新居民俱乐部和社区的组织下,这几年,每到暑假,为外来工子女和本地的困难家庭子女举办的“爱心课堂”就红红火火地开办起来,青年志愿者教师不仅辅导功课,还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才能。邵士兵的孩子就成了“爱心课堂”的一员,还和老居民的孩子结成了学习对子,参加了“手牵手游览市区景点”等活动。(许玉芬 卢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