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帮在押人员戴上头套
民警将在押人员带出旧看守所
工作人员在重要路口把守
【近1000个小时的幕后工作】
8月16日早上的押解工作留下了一串数字。从旧看守所到新看守所押解时间2个半小时,转移在押人员500名,其中3名为重刑犯。动用警力366名,车辆15辆,全程为8公里。就是这短短的2个半小时时间里,这么多的警力、车辆能够运作流畅、有条不紊,背后蕴含了全体公安人员近1000个小时的努力。
县公安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看守所整体搬迁工作可以用“三多一重”来概括:押解人员多、批次多、参与部门多,而责任则十分重大。为了能完成这次搬迁工作,县公安局可以说将全局压箱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了。武警60名,民警256名,协警30名,保安20名,押解车、警戒车、防暴武装车、囚车工作车辆15辆。而为了让这2个半小时的押解工作能够确保万无一失,早在7月16日县新看守所落成典礼之前,旧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押解工作便已经陆续开始了。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押解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县公安局早在一个多月前便成立了工作指挥部,并由县委常委、公安局长林东任总指挥。工作指挥部制定的押解工作方案,光是协调会就开了十多次。在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后,才最终敲定。这份工作方案几乎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而正是这样一份完备的工作方案,让整个押解工作能够一丝不乱。
从东观山的旧看守所到桃源街道堤树村的新看守所有8公里路程,其间有着100多个路口。如何能在这100多个路口中选择一条最方便、最安全、最不惊扰市民的路线便成了押解工作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为了能找到一条合适的路线,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从东观山出发,冒着烈日,对每一个路口的车流量和安全程度进行实地观察。就这样反复查看,才最终确定了综合情况比较满意的几条路线。针对这几条路线,工作指挥部又经过反复的斟酌和讨论,最后才确定了从东观山旧看守所出发,经东旺路、环城东路、兴海路等10个路口,最后抵达新看守所的路线。而从当天的搬迁来看,这条路线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
500名在押人员,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思想动态也不同。如何让这些在押人员能够平静地经受这次押解,配合这次看守所搬迁,避免行凶逃跑等事件的发生,也是押解工作的重点。为了确保这一点,县看守所的民警从7月开始,便开始一个一个地做在押人员的思想工作。民警一边跟在押人员介绍看守所搬迁的事宜,一边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力求掌握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从整个押解的过程来看,民警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在整个押解过程中,500名在押人员,包括3名重刑犯思想平稳,没有任何异样的表现。此外,看守所的狱医也提早一个星期对在押人员的身体进行了检查,搬迁的前一天又复查了一遍。为了防止押解途中意外情况的发生,路上还预备了一辆急救车,随时候命。
押解工作中,交通工具的保证也是一个重点。这次搬迁需要15辆工作车辆,其中包括押解车、警戒车、防暴武装车、囚车工作车辆等。一旦车辆在路上出现抛锚等情况,后果不堪设想。为此,这些运送车辆也是挑了再挑,力求挑出车况最好的。除了车况,车辆排序很有讲究,一辆警戒车负责两辆大巴车,重刑犯一辆车。警戒车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押运需要200多副手铐、500个头套以及装随身物品的编织袋。为了保证这些手铐不出任何状况,民警们对挑选出来的手铐反复检查,一遍又一遍。对于头套和编织袋也是如此。普通市民看到这些黑色的头套可能觉得有些新鲜,事实上,在平时的犯人押送中,也是这样做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犯人的隐私,这也是人性化执法的体现。一位民警告诉记者,平时也总是听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句话,但通过这次押解过程,他似乎才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
500名的在押人员转移工作,在宁海县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全市范围内也是罕见的。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就是凭着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在短短的2个半小时里面,顺利完成了500名在押人员的押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