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改革"花"开满目春--宁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纪实
稿源: 宁波日报  | 2010-09-15 07:07:49

  统筹城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典型案例:甬江东岸,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原面粉厂遗址上,一座“城市书房”——宁波书城拔地而起。作为宁波“中提升”战略工程和文化大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宁波书城是宁波至今单体面积最大的文化项目,它将成为百姓享受文化的又一崭新场所。宁波书城与大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一起连缀起一条文化的珠链,构筑起宁波城市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三江六岸文化长廊。书城的主体新华书店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上架图书30多万种,是目前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书店。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打破了僵化的文化体制机制,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

  宁波市以“文化建设六大战略”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运作机制,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投入,使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以“东海明珠工程”、“15分钟文化活动圈”为重点,宁波市近年来加大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投入数百亿元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其中从1999年起,宁波市总计投入10亿元,实施宁波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八大文化设施”建设。至2008年底,大剧院、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时代文化广场等七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检测投入使用。

  目前,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覆盖宁波城乡,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文化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突出对农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益性服务,成为宁波市公益性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

  农民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宁波市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创新的红线。

  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推出政府采购举措,采用政府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社会资金补充、群众自主选择剧目的方式,实现供需双方有效对接。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策、导向等多种手段的激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

  “免费”、“公益”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调;“便民”、“亲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题,“创新”、“改革”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线,宁波市的公益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