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海木雕大师李和康:痴迷千年古沉木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09-19 07:59:12

李和康雕刻时,神情专注。

李和康的木雕作品。

把如此庞大的古沉木搬回家,运费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一个农民出身的木雕大师,一种深埋地下千万年的古木,一旦结缘,一生痴迷。

  在宁海,木雕大师李和康远近闻名,在周围人眼里他有点傻,散尽家财、跋山涉水换来的只是一堆看似无用的枯木。可他依旧每天流连其间,自得其乐。在他看来,能每天和珍贵的古沉木“对话”,通过自己的刻刀赋予它们画的气韵、诗的境界,是一种幸运。

  今年国庆前后,李和康自建的民间博物馆——宁海天工民俗博物馆即将开门迎客。

  近日,记者专门来到宁海,寻访这位传奇的农民木雕大师。

  19岁外地学艺 与木雕结缘

  李和康是宁海县一市镇武岙村人,石雕、木雕、灰雕是当地流传很广的民间技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有着绘画天赋的李和康对雕刻有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李和康一放学就爱往人家家里跑,看着在艺人们的刻刀下,一根普通的木头、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慢慢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李和康感到特别神奇。他常常蹲在旁边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渐渐地,他就萌生了成为一个木雕匠的理想。

  初中毕业后,19岁的李和康来到了与一市镇相邻的三门县学艺,在一家印章雕刻铺子里当学徒。从没有拿过雕刻刀的他从学写反字开始,潜心学习雕刻技艺。刚开始学雕刻,下手没有分寸,锋利的雕刻刀一不留神就在手上划开口子,鲜血直流。李和康的右手中指上有一块厚厚的老茧,手握印章的左手食指上,交叉着数不清的伤痕,这些都是早年学雕刻的时候留下的。

  李和康悟性很好,2年时间已学就一手漂亮的印章雕刻手艺,学徒5年后,24岁的他回到宁海,靠刻印章、承包海塘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李和康并不满足于只当一个雕刻印章的匠人,他开始琢磨雕刻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他对家乡随处可见的“柴株根头”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有空就对着柴株出神,琢磨着根据其自然形态,稍加雕刻变成龙凤、老虎等形象的花架、脸盆架。用李和康自己的话说,当时不是在做木雕,而是在给木头塑形。这以后,李和康到宁海、台州等地寻访木雕名师,学习木雕技艺,由于基础扎实,又有悟性,他的木雕技艺提高神速。

  偶遇千年古沉木 从此痴迷

  1997年白溪河边的一次偶遇,让李和康和一种古老的木头结缘,也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

  一次,李和康坐公交车从一市镇去宁海城关,路过白溪河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原来路边的河道正在挖泥沙,河滩边放着一大一小两根刚被挖掘出来的木桩。也许是职业习惯,李和康对身边的木桩特别敏感,只一眼就看出这两个黝黑黝黑的大木桩和他之前遇到的都不一样。它们有着难得一见的古雅幽深的色彩和厚重的质感。就这样,两块木桩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李和康。

  汽车飞快驶过,虽然是惊鸿一瞥,李和康却坐不住了,他连忙起身在最近的一个站台下了车,然后一路小跑回到刚才路过的小河滩。问了正在挖沙的人才知道,这是他们在河道底下挖到的,堆在河滩上也没有特别用处,正准备晾干了晚上用来烧火取暖。李和康立刻掏出200元钱买下了这两个木桩,在挖沙人惊诧的目光中,他如获至宝般地请人把两根几百斤重的木桩运回了家。

  回到家后,李和康开始仔细端详,他发现这两块木桩虽然沉积在河底,但并不腐烂,质地较之普通木桩坚硬得多,特别是木桩上有不少被侵蚀的纹理和小孔,赋予了木桩更多的想像空间。他试着用其中一块木桩雕刻出“苏东坡”,作品的独特神韵是他用过其他所有木材都不能比拟的,这让他欣喜若狂。从此,李和康对这种神秘又独特的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年从事木雕的经历,让李和康早就练就了一身辨识木头的本领,一块木头拿到手里,他马上能判断出木头的树种、树龄和优劣,感到惭愧的是,他看了半天也搞不清这两块黑木桩究竟是什么树,难道是自己的见识太少了吗?

  李和康拿着木桩样本问遍了身边的木雕艺人,没有人能识别出来。几个月后,李和康又在宁海的蓬头山脚下发现了一个2吨重的黑色大木桩,由此他更好奇了,他觉得这种与众不同的木头一定是个宝贝,于是,决心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1998年,李和康揣着一块从木桩上取下的样本来到了北京,找到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经过鉴定,专家告诉他这是一块枫香木,具体年代如何,要经过进一步的检测才知道。于是李和康又来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花2000元把木头送去做检测,然后焦急地等待检测结果。

  1个月后,谜底揭晓了,检测报告上的内容让他既惊喜又振奋:原来他送检的木头沉在水底已有约3900年,是一种宝贵的古沉木。对于古沉木,古代民间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的说法。古沉木一般深藏于地下达3000年至12000年,有的甚至达数万年之久,清朝将古沉木列为皇室专用。

  《辞海》中解释,木材因地层变动而久埋于土中者,称为古沉木。由于长期沉浸在水底,古沉木形成了古雅幽深的黑色、灰色、红色等多种色彩,外观古朴华贵,纹理清晰,质地坚硬细腻,风雨不侵。它的表面由于被海洋生物长期啃食而自然形成天趣横生变幻莫测的图案,具有很高的收藏、艺术和考古价值。李和康发现,虽然古沉木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因为其“一木难求”,而且了解的人很少,国内几乎还没有人专门从事古沉木的收集研究和创作。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