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热情不高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0-10-15 12:09:39

段塘养老院护工在护理老人。(徐佳伟 摄)

  在“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公办养老院不再是一枝独秀,民办养老院也逐渐走上前台。不可否认的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创立、运营等过程中,都面临着投资大、回报低的窘境。相关人士称,对民办养老院“民办公助”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满足老人们的需求。

  民办养老院也是一床难求

  我市目前有220家养老机构,24家由市、县(市区)两级政府举办,127家由街道乡镇举办,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只有35家,宗教界举办的有34家,全大市总共可提供床位近2.7万张。可以说,政府主导的公办养老机构占绝大多数,民办机构的力量还十分有限。

  “民办养老机构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的特殊需要,还是去公办养老院比较放心。”不少老年人这么认为。但事实是,床位紧张的局面不仅仅存在于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也同样如此。

  段塘老年公寓是一家中档定位的民办养老机构,每月费用为400元至1600元。该院共有200多个床位,现有180多名老人入住。“有的两人间被一位老人长期包住,所以公寓里没有空闲床位。”院长陈愈达说,每年排队的老人也有200多个,但每年只能安排约15%入住,床位很紧俏。

  陈愈达坦言,段塘老年公寓条件简陋,虽然无法和颐乐园、市社会福利中心相比,但在全市的民办养老院中还算不错了。该院是医疗定点机构,老人们身体上有点不舒服,凭医保卡就能在院里的医务室接受治疗。院里还经常组织棋牌等文娱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年纪增大,就会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局面,几代人之间有些生活习惯就难以磨合。”陈院长介绍说,老人们起床早,院里就安排6点半吃早餐,10点半吃午餐,到了晚上7点多,80%的老人都睡觉了。“如果老年人和子孙住在一起,那些晚辈们肯定不适应,所以一些老年人选择到养老院里去,和同龄人住一起。”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闻裕顺福利院260张床位全满,有500多人排队;三市养怡院200张床位全满,有100多人排队……市区其他民办养老机构也无床位空置。由此看来,民办养老院虽然条件比不上公办的,但床位紧张局面是一样的。

  民间资本进入信心不足

  对于“一床难求”的说法,宁波市民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总体形势如此,但须区别对待。简而言之,市区硬件设施好、服务质量高、交通方便的养老机构肯定是“抢手货”,等好几年都等不到床位也不算新鲜事,而乡镇、街道一级举办的养老机构,仍有空位可以选择,但并不受老人们青睐。

  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97万,占总人口数的17%,8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4余万,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可以说,我市养老服务领域的市场非常大,这也是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这一领域的初衷。

  “2.6:100,这是我市养老机构床位供求关系比,也就是说,每百位老人只拥有2.6张床位。”市民政局老龄办邵老师介绍说,这个比例是省里下达的指标,在全国而言还算是走在前列的。但解决供求关系比例悬殊这一问题,并非增加床位数这么简单。养老服务需要市场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是好的方法。

  然而,由于高投入、高风险、回报低、周期长,民间资本对涉及这一领域的热情和意愿不高。有关方面测算,综合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的养老机构来看,一张床的成本为10万元—15万元,即便50张床位的小型养老院要收回成本都得等数年。最典型的例子是,奉化有一对企业家夫妇出于回馈社会、敬老爱老的意愿,投资1000万元,开办了一家老年乐园,后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运作下去,只得转手他人。民营养老机构运作成功的是凤毛麟角。

  “有钱是其一,爱心、耐心也不可或缺。”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表示。

  “引进民间资本,举办民营养老机构,行使公办养老机构的部分职能,这是减轻政府负担之举。”一家养老院负责人魏女士说,老年产业是朝阳产业,是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手段。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