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民居,连绵成片,如珠玉四落;一条条公路,贯穿南北,如丝带飘舞。
一间间校舍,书声琅琅,朝气蓬勃;一座座工厂,生产繁忙,生机盎然。
经过两年多重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在废墟上崛起,在灾难中重生。
青川与宁波,相隔千里,因为一场灾难,两地人民心手相连;因为一场援建,两地人民情深意长。
从2008年8月27日对口援建青川指挥部成立起,宁波人在青川县城乔庄镇、黄坪乡、瓦砾乡、茶坝乡“一镇三乡”奋战了780个日夜,圆满完成了总投资额14.17亿元的145个项目。
昨天,成千上万青川百姓依依不舍地送别宁波援建人员。
一种信念 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初到青川,距“5·12”大地震仅三个月。没水喝、没公厕、没地方洗澡,更可怕的是接连不断的余震,有时一天就有四五次。
宁波援建者遇到的困难,正是青川百姓最祈盼解决的生活难题。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幅挂在枣树村村民家门前的标语,深深震撼了宁波援建人员。
“没有信念,不要来青川!”宁波市对口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史济权说。“奋力拼博、苦干两年,我为第二故乡作贡献;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我为家乡父老添光彩!”全体援建人员立下誓言。
仅仅一周时间,断壁残垣中,瓦砾乡援建分指挥部为村民接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太阳能公共浴室和冲水厕所,成为青川最早竣工的援建项目。
去年5月,青川县城原址重建方案正式确定,比全国18个援建省市晚了整整9个月。
伴随着这张迟到的“考卷”的,还有国家下达的最新指示: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意味着,宁波要为青川重建一座新县城,而时间只有15个月!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避开地震断裂带,2.2平方公里的县城,安全用地只有1.1平方公里,要装进2万多人口和80多个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县城所有可用空间布满了板房,项目要启动,先要把板房腾出来,相当于一次乾坤大挪移……
那些日子,忙坏了搞规划的王力平和柳利军。白天,遇河涉水,逢山爬坡,现场勘探;夜晚,对照规划图纸,一次次修改调整,前后组织了30多场专题讨论会。
“两个多月完成一座县城规划,这在规划史上是奇迹。”四川省的规划专家赞不绝口。
为了9000多套板房的腾挪,宁波援建人员绞尽脑汁:
填河——小坝旁5米多深的干水塘上,4万多方土填下去,换来近2万平方米平地,盖起了500套板房;
劈山——老城后面半山腰的乱坟堆,经过平整,排下近百套板房;跨河架桥——原先一片玉米地的庄子坪,临时建起600多套板房。
那些日子,上千名建设者每天高强度作业近17个小时。至去年年底,20个省定援建项目如期动工,县城重建全面启动。悬在副指挥长冯灿焕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倒排时间、倒排工序、倒逼机制,今年9月,随着所有项目的竣工,一座美丽的新县城矗立在青川百姓面前。
“宁波援建者了不起,他们真是俯下身子做事,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乔庄小学校长何德奎感叹道。
正是凭着这种迎难而上的信念,宁波人打通了青川的“天路”——黄茶公路,一条“生命线”连起一镇三乡;
正是凭着这种克难攻坚的信念,宁波人翻山越岭找水源,让数万青川百姓喝上清甜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