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刚开始,指挥部曾邀请宁波几家施工单位前往青川考察。
适逢雨季,颠簸在黄茶公路上,看到眼前被挤压成“麻花”的土路,一家企业吓得连夜回去了。
坚持下来的另一家企业,在仔细核算后发现,较之宁波动辄上亿元的大项目,青川的项目实在太微不足道,接手了肯定要亏本,最终还是放弃。
“没有一家大企业愿意来做工程,看来常规办法在灾区根本行不通。”副指挥长楼剑刚深有感触:援建不仅要敢干,更要善干。
建设组组长季建明灵机一动:干脆将援建项目打包,学校、卫生院等7个项目,整合成一个4000多万元的项目,向宁波建筑企业发布。
经过考察,宁波建设集团、宁波交工集团、宁波建工集团、宁波市政集团5000多人的建筑大军,浩浩荡荡开进青川。
这样变常规为超常规的创新做法随处可见,“宁波援建模式”由此诞生。
项目推进上,改“串联”为“并联”:勘探、施工、设计、拆迁、施工同步推进,整体设计、分段施工,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减少程序,节省时间;
资金管理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一镇三乡互动,相互制约,审计提前介入,全程监管,确保每一分援建资金用在刀口上;
施工工艺上,创新流程,提高安全等级:在桥梁上增加特殊抗震挡块,对安居小区采用框架减力墙结构,建设黄坪、瓦砾、茶坝三乡学校时,“钢筋缝里塞水泥”……
凭借创新,宁波援建的14个项目荣获四川建筑质量最高奖“天府杯”,数量居全省第一;
凭借创新,宁波重建的瓦砾乡农房“小而全、小而新、小而美、小而精”,在全省速度第一;
凭借创新,宁波得到了省援建指挥部“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出色的是宁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