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竹根雕 腐朽出神奇
稿源: 东南商报  | 2010-11-14 08:15:25

  工艺流程 考验重重

  象山竹根雕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吸收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等艺术的养分,充分发挥竹根天然生成的艺术元素,运用写意的创作理念。根据竹根形状、肌理,随形施雕,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之情趣,让竹根“变腐朽为神奇”。

  竹根雕的整个制作工序有10余道。首先就是选材:竹龄4~5年为宜,竹龄过短,则质地粗糙脆软易蛀,竹龄过长,虽老但硬易裂。冬竹更佳,砍竹后,竹根在山地里存留一段时间再挖出。材料的优劣,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好的根材应该是形状奇特,结构富有变化,质地坚韧细腻,色泽纯净光洁,纹理清晰美观,本身具有美感。材料是根艺创作的基础,奇美的材料能够引导作者的思路,激发作者的想像力和创作欲望。

  其次是构思,得到根材时,对竹根的结构、肌理必须进行细心观察,反复揣摩,然后确定题材,不能急于求成,有时可以放它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张德和的一个根雕作品《楚魂》,他说曾花了整整12年工夫才构思完成。

  经过选材、构思之后,才是真正下刀施雕。先雕初坯,再局部精修。天然之根会有许多不足与多余,只有通过艺术家的取舍、整修、改造等再加工,方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家技艺是否高超,手段是否巧妙,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雕而不雕,不雕而雕,雕与不雕间过渡自然。而且要惜刀如金,用最少的刀,获得最佳的效果。

  最后再经过防霉、防蛀、防裂处理,以及抛光、打磨、上蜡,一件作品才算正式完成。可见,完成一件竹根雕艺术品,真的很不容易。除了娴熟的技艺外,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灵感。

  技法创新 题材新颖

  象山竹根雕的题材,内容、形式均符合了普通人的审美情趣,部分还得到文人的青睐和介入,使得它与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木刻、石刻、书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体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镌刻洗炼、造型丰富的特点。象山竹根雕更有其独特性,它在创作理念上有所突破。象山的传统竹根雕多为通体雕刻,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象山竹根雕艺人努力学习美学理论,不断追求独特的营构空间,创造独特的根雕艺术。开始保留竹根的根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竹根的自然形状、肌理,采用写意的施雕法,使作品达到“不雕之雕”“不似之似”的艺术效果,把自然和人工构思巧妙结合,使竹根雕真正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在技法上,象山竹根雕也有创新,在传统圆雕的基础上,扩大运用了镂空、浮雕、阴雕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采用“乱刀法”,看似“无法”实“有法”,丰富了竹根雕的表现手法,为竹根雕从工艺品向艺术品迈进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竹根雕的另一个发展就是题材和形式的新颖。其题材几乎涉及到社会和自然的各个领域,对本地具有海洋特色的渔文化表现尤为突出。如选用渔舟、渔翁、渔篓等题材特别丰富,对历史人物、古代仕女的表现也别具一格。作品形式丰富,立式、横卧、斜式、半边式兼具。尤其是组合,把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件竹根雕组合成一件有完整主题的艺术品,开创了竹根雕艺术写意的新时代。

  象山竹根雕艺术就这样得以传承并发展,涌现出来一大批根艺大师和名家,除了张德和外,还有郑宝根、周秉益和王群等。几年来,他们的作品在全国、浙江省各项展览中获得特别奖、金、银奖100多件。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还被文化部派赴法国、希腊、以色列考察访问,进行文化交流。目前,后起之秀不断崛起,其中陈春荣继承发扬留青刻竹传统工艺,精雕细琢,清雅至极,深受中外客商喜爱。象山广大竹根雕工作者共开发产品500多种,创企业30多家,涉及10多个乡镇(街道),从业人员300多人,年销售1000多万元。因此1996年象山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

  1996年,竹根雕大师张德和投资1000万元,其中包括县政府帮助解决的500万元贴息贷款,建成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融仿古建筑、园林结构于一体的“德和根艺美术馆”,一些竹根雕艺术珍品将在这里传世……

【编辑: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