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街道老邻居重逢后吃“团圆饭”(资料图片)。通讯员 吴红波 摄
午后,暖暖的阳光,小小的院落,三两个中年阿姨坐在一起边打毛衣边拉家常,几位老人坐在一起晒太阳,蹒跚学步的孩子在脚下嬉戏;天色渐晚,陆续下班的人们欢快地和邻居打着招呼,帮晚归的邻居收衣服,家家厨房油烟四起,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给邻家小孩尝一口……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越来越少了。大杂院、老房子、老墙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封闭式小区,小高层、高层,人们越住越高,与邻居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如今,一些居民很想念原来的老邻居,在阔别原来所住的白沙社区多年后,又拨通了居委会的电话:“我想找原来对门的老邻居,你有他电话吗?”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热心的居委会干脆开了个“寻邻热线”,专门为人寻找那份久违的邻里情。
分别多年仍牵挂老邻居
前几天,搬离白沙社区4年多的陈美萍接到社区居委会打来的电话:“你还记得原来住你楼下的那位黄阿姨吗?”
陈美萍的心一热:“怎么会不记得,她,她在哪里呢?这么多年还好吗?”
社区的杨书记说:“好,好,人家打听你的联系方式呢。”
陈美萍忙问了对方的电话,打过去,往日无话不说的两个老姐妹,一时百感交集,竟不知说什么好。于是约了第二天在家里见面。
放下电话,陈美萍浸入回忆中,那些细碎而平凡的往事,一点一滴,似乎都在眼前:
白沙社区贝家巷,陈美萍住了近20年。原来老房子的格局她还历历在目。3层的小楼,10多户人家。房子都不大,大多只有一室一厅,楼下一排居民自己搭建的平房,用作厨房,两侧两堵墙围起来,刚好是个小杂院儿。
那个时候,白天大家都不太习惯关门,因为没有必要,院子里人多,如果有陌生人进来,自然会有邻居帮你盘问;那个时候,邻里间的关系都挺好;下雨时赶不回家,有邻居帮你收衣服;上班孩子没人带,可以放在邻居家……
楼下那个圆脸、穿着朴素、笑容和善的黄大姐,和陈美萍最合得来。同一个墙门,黄大姐比陈美萍大几岁,从陈美萍嫁过来时起,就处处照顾着她。
两家的厨房是挨着一块儿的,黄大姐做了什么好吃的,总会端过来给她尝尝。陈美萍还是新媳妇的时候,黄大姐就教了她好几道拿手菜。
陈美萍怀孕,黄大姐给她炖过鸡汤,女儿豆豆呱呱坠地后,身为过来人的黄大姐又教了她许多育儿知识……两人在一块儿,总有那么多共同语言。豆豆两三岁的时候,对“黄嬷嬷”家比对自己家还熟悉。因为陈美萍要上班,而黄大姐是环卫工人,工作时间较灵活,可以帮着照看孩子。黄大姐的女儿比豆豆大4岁,豆豆那时总喜欢像个小跟屁虫似地跟在姐姐后面。
那时陈美萍在制衣厂工作,针线活是一把好手。黄大姐女儿的衣服,很多出自陈美萍之手,她家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陈美萍也都包了……
“寻邻热线”找回邻里情
美好的回忆在2006年戛然而止,贝家巷被列入拆迁地块,居民必须限期搬走。
搬家是件麻烦的大事儿,大家忙着整理打包东西,找新的住处,应付破烂王,走的时候乱糟糟的,竟没顾上给邻居留下新家的地址,心里想着等新房电话装了回来通知老邻居,可是又忙着装修,布置新家,等有空再回来时,贝家巷已经人去楼空了。
新家条件改善了,两室一厅,有自己的厨房了,可陈美萍怎么也不习惯。每天被锁在防盗门里面,连邻居的面儿也见不着。她觉得闷得发慌,她也尝试着努力和新邻居打招呼,隔着防盗门,双方总是客客气气的,关系也算不错,可是,那种知冷知热亲密无间的感觉,却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