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时间久了,陈美萍越发想念老房子老邻居,她曾经向许多熟人打听过黄大姐的联系方式,但是一直没有消息。没想到黄大姐也在四处打听她,最后通过“寻邻热线”联系上了。
“寻邻热线”是什么?是社区专门为一些居民寻找失去联系的老邻居而开设的热线电话。白沙社区的杨书记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白沙街道辖区内老房子拆迁了不少,很多居民都搬迁到别处居住,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下联系方式,这些老邻居的下落成了居民们聊天的一个重要话题。同时,也不断有搬迁到别处的居民打来电话,打听老邻居的情况。为了帮助他们“重续前缘”,从2005年起,白沙街道在各个社区开通了“寻邻热线”,要求社区干部把为居民寻找老邻居作为一件分内事。
杨书记说,5年来,先后有上百位居民通过“寻邻热线”与老邻居取得了联系。老邻居前来串门成了社区双休日、节假日里的特殊一景。
少了个邻居,多了个亲戚
社区工作人员不是派出所户籍警,寻找那些早就不住在这里的人其实并非易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白沙社区的工作人员解释:“这些拆迁户搬走后,有些组织关系还在我们这里,有些户口还空挂在这里,所以他们有时还会来社区办一些手续。而我们只是做了有心人,把他们的去向、电话做了记录。”
实际操作起来其实困难得多,这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举了个2005年的例子,当时有一名姓冯的阿姨想找7年前就失去联系的邻居李女士,就试着拨打社区的“寻邻热线”。世事变迁,社区早没了李女士的资料,热心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几乎将甬城老三区每个社区的电话都打了个遍,仍没找到。居委会主任并不肯放弃,3天后借助宁波市区第二代身份证换发的机会,通过派出所的居民资料,费尽周折终于找到李女士。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还让许多失去联系的老邻居“再续前缘”,其中失去联系时间最长的有30年。杨书记告诉记者,有名姓崔的老人原住白沙社区新马路30号,30多年前搬到上海,去年回宁波看望女儿,顺便想探望旧时的邻居徐小毛,由于新马路30号属贝家巷拆迁地块,邻居徐小毛早已搬迁。崔大伯非常难过,以为30多年前的老邻居就此失散了。
后来邻居向他推荐了社区的“寻邻热线“,崔大伯怀着一丝希望来到白沙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翻开寻邻记事本,找到了徐小毛的去处和联系电话,最后2个老人终于再次见面。
分别了5年后,陈美萍又和黄大姐重逢了,两人都老了,可是感觉没变,坐在一起拉家常,好像当年一样。
孩子放学回家,惊喜地叫了声“嬷嬷”,拉着她的手,依然那么亲热,又问“姐姐”的情况,两家约好了,定期聚一聚。现在,黄大姐常到陈美萍家串门,她们说,少了个邻居,多了个亲戚。
久别重逢,感情不减当年。经常保持联系的老邻居还有不少。记者在社区了解到,有些老邻居为了经常保持联系,还作了约定。如一名王女士和一名钟女士,时隔8年后见面,她们“约法三章”:每隔半个月轮流到对方家中聚餐,三个月两家共同出去郊游1天,过年时到对方家中做客等。社区已经有许多居民定下了这种“友好往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