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盛景慢慢演化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一个毕业生的背后牵系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牵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因此,一个大中专毕业生能不能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在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宁波有着令人自豪之处。据市人事局统计,从1994年至今,宁波市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0%左右。2009年宁波全市有39795名应届毕业生实现了当年首次就业,毕业当年首次就业率达到90.7%。据团市委、市学联统计,从2005年至今,全市有8700多名大学生毕业后走上了创业之路。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2009届宁波市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低于浙江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求职成功率高出全国一倍多。
是什么秘诀让宁波拥有这么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呢?
大发展形成人才“蓄水池”
近五年,我市经济总量增长了近一倍。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宁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的关键。近年来,全市形成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带成了宁波的人才“蓄水池”。与此同时,陆续上马的大工程、大项目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了解,我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洽谈会上参加设摊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所提供的用人岗位,近几年来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
今年11月27日,“放飞梦想”2010年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北高教园区综合性招聘会暨宁波大学2011届毕业生招聘会在宁波大学举行,由于场地有限,招聘会原定为400家单位的规模,不料早在举行的两周前,摊位报名就已爆满。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招聘会最终扩大到610家招聘单位。招聘会提供了3000多个岗位,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倍,需求人才1.2万人。
服务型教育体系与就业总动员
近年来,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使在甬高校办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学校主动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在办学模式上实现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化合作办学。据悉,目前我市所有8所高职院校全面铺开了校企互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开门办学带来的最大变化。在宁波,企业参与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高校聘企业骨干到校上课,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拥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100多人,他们中有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老总,也有来自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二是高校按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机械有限公司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共同组织实施订单式育人模式,教学内容按企业要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实施;三是企业与高校合办二级学院。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进,我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践教育环节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而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学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紧贴地方经济动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苏志刚向记者透露,该校连续对六届10066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根据对收回的5300多份有效问卷分析,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82%,而据上海市教育局最新的调查,这一数字仅为45%。
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上的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在我市各高校,除了老师“全民总动员”投身学生就业工作外,学校更是积极牵线搭桥,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做得最多也最为有效的就是拓宽多方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双方需要的信息。
这几年,各高校除了在各新闻媒体为毕业生打广告外,还主动将毕业生有关信息推销上门。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还相继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看、了解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我市高校学生就业率之所以能逆势而上,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宝”就是各校在校内为毕业生开设就业专场。2002年11月22日,宁波大学率先亮出此招,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在校内开设小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后每个周五的下午,都举行一次类似的就业专场。紧接着,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等也纷纷仿效设立校内就业专场。校内毕业生就业专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已成了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