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保险“各司其职”
紧锁甬城地下安全
市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安全问题:那么多的管线,行在其上,拿什么来保证我们的安全?
对此,市民大可不必担心。
在市电业局,技术人员详细给记者讲解了我市使用的地下电缆的材质。“这种电缆线叫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它的外面有一层主绝缘层,将电缆与大地隔开,所以市民不用担心会发生触电等事故。”
另外,宁波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铜芯电缆,不仅输送能量大,而且耐高温,不易氧化,稳定性比较高。
在材质上做到“安全最大化”的不仅仅是电力电缆。我市的燃气管道目前大多使用的是更高标准的PE管,其耐腐蚀性更强;给水管也经历了由水泥管道到铸铁管,再到球墨铸铁管,最后到钢管的演变,耐压性大大提高。
不仅如此,在管线埋深上,我市地下管线也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甚至有些比标准更加严格。如兴光燃气集团公司11月中旬刚出台的文件规定,以后燃气管道在机动车道下的埋深,都要达到1.2米;给水管道“高速通道”的埋深更是较以往1米左右的深度有了大幅提高,如绿地处是地下5米左右,横穿河流则是地下7-8米深处,如果过江,则达到20米!
埋深,加大了管线的抗压、抗冻等能力,提高了管线的使用寿命和安全系数。
当然,要确保安全,仅靠材质是不够的。
在宁波市自来水总公司的9楼,记者看到了一个由7米多宽、3米多高的DLP大屏幕和5台联网的电脑组成的监测平台,由不同颜色表示出的我市自来水管网清晰可见。它的职责就是24小时监控宁波全市6区的自来水管道,是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在线监控系统。供水管网哪里爆管了,哪里水质变差了,系统都会以滚动字幕、闪红灯的方式予以提醒。
同时,在兴光燃气有限公司等多家地下管线权属单位,记者都看到了类似的监测平台。实时监测,让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变得更加及时。
现场见闻
跟踪探测
24小时待命!
12月2日晚上8点半,市规划局4楼,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规划测绘二所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二十几个年轻人正埋头电脑前,精心地绘制着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线路图。
“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就要开工了,我们要赶在开工前绘制出所经路线详细的地下管线图,这是个很艰巨的任务。”所长陈恒说,这里的每一个测绘员,对加班都早已习以为常。
正说着,一个电话打进来:热力公司正在云海宾馆前铺设管道,希望能有测绘员过去做好跟踪测绘。
时值晚上9点,陈恒二话没说,带上海曙组的三个成员,拎起一个20多斤重的黄色工具箱,一起赶往施工现场。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24小时待命!地下管线普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后期跟踪测绘一定要跟上。而跟踪测绘是完全根据项目进展来的,只要项目需要,无论什么时间,我们都要赶到现场。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地下管网信息平台得到及时的更新。”
陈恒话音刚落。海曙组组长赵伟娟笑着接过了话:“24小时工作,这话一点不假。工程在不断推进,每一个拐角,每一处上下高低起伏的地方,我们都要测。”
将近9点半,赶到施工现场。
赵伟娟和同事们小心翼翼打开工具箱,取出一个看上去长得像咪表的仪器,走向事先设定好的GPS控制点。
摆好三角支架,将仪器架好,仪器中心要正对着地面上的控制点。然后,赵伟娟和一个同事拿起对中杆,将杆子垂直支在热力管道上。
“看杆子中间的这个小气泡,如果刚好在正中间,就说明此时杆子处在垂直状态。”赵伟娟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解释,“你可别小瞧那个长得像咪表的仪器,它的名字叫全站仪,一台要四五万呢。功能很强大!当对中杆和全站仪棱镜的正中间对准时,对中杆所接触管线的相关数据就会自动在全站仪上显示出来。不仅仅埋深等数据,甚至连经纬度都能准确地显示出来。”
记录好数据,赵伟娟和同事将仪器收好。这时已是晚上10点钟。
“接下来还要回单位将数据进行更新。这里明早还得再来测一次,数据一定要力求最精准。”赵伟娟说,早出晚归的日子,从自己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已经熟悉。
因为测绘工作受气温影响,当地面温度过高时,就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因此这些测绘员们夏天都是早上5点钟就从单位出发去测量,中间避过高温时段,下午4点钟再继续出去测量。等回来更新完数据,通常就是晚上10点多了。
“而且,一般施工考虑到交通因素,都在夜间进行,这也决定了我们这群人都成了典型的‘夜猫子’!”赵伟娟笑着说,自己现在觉得有空闲时间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边准备考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一边还要工作。老公和我是同行,也是经常加班,孩子只能交给婆婆来带了!”(董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