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在宁波读大学的小李却遭遇了一件尴尬且困惑的事儿!
“眼看国际志愿者日快到了,想着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去做点爱心活动。于是,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开始联系敬老院和社区。”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几天下来,所有的单位都婉拒了!
“有的直接说不需要,有的在详细询问了我们的服务内容后还是拒绝了,还有的对我们的身份表示怀疑。”小李说,组织里总共近50个人,前几届的活动多是周末到学校附近的社区给小朋友做辅导,有时候学校组织什么活动也去参加,从来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或形式。据他了解,不少学院的志愿者协会也都是差不多情况。
和小李有一样感慨的,还真是不少。
王女士是一家企业的团委书记,她说最让她头疼的就是每年的12月5日,因为这一天单位总是要求组织志愿活动。“我打电话联系,可对方需要的服务我们不会,我们想提供的服务,对方又不需要。而且,我们自己出面联系,附近熟悉的单位还好,不熟悉的干脆就婉拒了。”
“有时候想想觉得很纳闷,献爱心,好像不是很容易哦!”王女士感慨说。
被服务者有“苦衷”
献爱心被婉拒,到底是什么原因?
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甬城数家养老机构、民工子弟学校和基层社区。
“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我们接待过大学生志愿者,可孩子们因为对护理老人不是很在行,还添了麻烦。再说了,赶上节假日,大家全到这里来做好事。有一次,一下就来了100多个,我们的接待任务很重,没有人手啊!”宁波一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的无奈。
张老师是江北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谈及此,他说:“我们非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有限,很希望大学生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新知识。可事实上,困难不少。”
张老师说,去年,有一所大学的志愿者与他们联系,说可以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教一些简单的国画知识。学生们很开心,不少还特意买了纸和笔。但遗憾的是这件好事没能坚持下来。
“我们把这作为一门课程编入了孩子们的课程表,希望至少能一个学期。但最后,只有大半学期,因为好些大学生毕业了,或者实习了,都无法再按原计划来上课了。”
对此感受比较深的,还有来自基层的社区干部。
海曙区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因为是老小区,上了年纪的老人比较多,因此,逢年过节都会有志愿者团队联系他们,想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一些服务。
“可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陪着聊天吧,很多学生不是宁波人,听不懂老人的土话,无法沟通;打扫卫生吧,老人们都是特别爱干净的,也没什么好打扫的;至于清洗抽油烟机等这些专业的活,很多志愿者不会干;对于有些瘫痪在床的老人,他们又不会护理,一点忙都帮不上!”